第A07版:闽闻 上一版 下一版  

110岁开国将军 再向家乡捐款捐物

福建上杭籍老红军张力雄,是全国唯一健在的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开国将军

张力雄将军近照,为接见家乡上杭前来拜访的客人时所拍

张力雄将军资料图

参加革命前,我是一名没有文化的造纸童工,是红军教会了我读书识字,是党把我培养教育成为一名合格的革命军人。我深知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多么重要的作用。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6周年之际,我决定再次捐款10万元作为教育基金,资助家乡读书难的孩子们,为家乡学子尽一名110岁老人的绵薄之力。希望孩子们努力学习,为建设祖国、建设家乡贡献自己的力量。”

——张力雄写给上杭县委、县政府的信中如是说

N福建日报 上杭融媒 中国军网 紫牛新闻

日前,在位于江苏南京的东部战区总医院病房,110岁开国少将、有着92年党龄的老红军张力雄,再次向家乡上杭县捐赠图书1236册、奖教助学金10万元。

张力雄将军于1913年11月21日出生在上杭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9年参加革命,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少将军衔。

张力雄将军多次给家乡捐款捐物,在当地传为佳话。据悉,截至目前,在世开国将帅仅剩3人,张力雄是其中最年长的一位,也是全国唯一健在的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开国将军。

身经百战,多次遇险均幸免于难

张力雄老将军曾多次动情地说过,“我是一个幸存者,一个幸运者,一个幸福者!”所谓“幸存、幸运、幸福”指的是和牺牲的战友相比,他有幸看到了盛世中国。

16岁参加革命,从红军、八路军到解放军,他戎马一生,参加过百余次战斗,多次遇险均幸免于难。

1932年春天,张力雄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进入红军学校学习,后历任红五军团第三十四师第一〇〇团指导员、团政治处主任、团政委。

1934年9月底,长征前夕,在江西兴国老营盘,他率800余名学员苦战三天两夜,为红军主力集结战略转移赢得了宝贵时间。在长征中,他三过草地,14岁的警卫员因误食野菜中毒,倒在了他的怀里,成了他终身的遗憾。在三大主力大会师前的最后一仗——著名的华家岭阻击战中,抱着机枪扫射的他,右胸中弹,口袋中一本厚厚的土造笔记本被打得粉碎,人却没有大碍。长征结束后,他又随红五军被编入西路军,高台血战中,受伤的他被当地老乡冒死藏在一处低矮的夹墙内,侥幸躲过马家军的搜捕,军长董振堂等壮烈牺牲。

全面抗战爆发后,他在“抗大”工作了6年,后率部辗转华北、豫北、豫西等抗日根据地。1945年8月,皮定均和张力雄率部解放河南登封城,在战斗中,子弹在张力雄戴的草帽上钻了一个洞,人却没有受伤。战友皮定均笑称他为“打不死的‘程咬金’”。

解放战争期间,他参加了中原突围、淮海战役、进军大西南等一系列战役。新中国成立后,他在西南部队工作多年,为巩固国防、建设边疆作出了重要贡献,先后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勋章、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和“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等。

不忘初心,“这是无数革命烈士用命换来的”

张力雄将军离休前任福州军区顾问,是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六、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后定居南京。

在生活上,老将军非常知足,生活简朴。“我们小时候,每年年夜饭,在夹第一块肉时,父亲都会郑重地说,你们要记住,今天我们能吃上肉,是无数革命烈士用命换来的!”老将军的女儿说。

老将军共育有8个子女,在子孙教育这方面,他抓得很紧,孩子们也都是靠自己学有所成。“我们兄弟姊妹众多,各自在平凡的岗位上工作到退休,也因努力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但并没有仰仗父亲。”张力雄的女儿说,父亲参加革命前只上过66天私塾,投身革命后有了重新学习的机会,学过一些文化知识。晚年,他喜欢写字,写得最多的是“思源”两个字,意思就是饮水不忘挖井人,他说,“我能有今天,全是党培养教育的结果。”

心系家乡:多次给家乡捐款捐物

离休后,老将军一直非常关心家乡发展。上世纪90年代,张力雄将军回家乡时为通贤中学提笔写下“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2016年7月,上杭县通贤镇障云村举行张力雄将军奖教助学金捐赠仪式,张力雄将军为家乡障云村捐款10万元,成立障云村奖教助学金,以此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85岁的他,还亲手绘制了《我走过的红军长征路线略图》,如今这幅手绘长征图捐给了中央苏区(闽西)历史博物馆。

今年恰逢毛泽东才溪乡调查90周年,这次张力雄将军又将自己所珍藏的1236册图书捐赠给新建成开放的上杭县图书馆新馆,捐赠10万元给上杭县教育局,计划分三年时间用于资助上杭县生活困难的高中优秀毕业生。

目前,张力雄将军捐赠的1236册图书已运回上杭县,并在新建成开放的上杭县图书馆新馆进行专柜展陈、开放借阅。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