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焦点 上一版 下一版  

大英博物馆里 究竟有多少中国文物?

大维德花瓶(元)是大英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

大英博物馆33号展厅,是专门陈列中国文物的永久性展厅

双羊尊存世仅两件,其中一件藏于大英博物馆

《引路菩萨图》来自敦煌莫高窟

晋(唐摹本)顾恺之《女史箴图》(局部)

安保漏洞百出,疑似“家贼”犯案,近日来,有着270年历史的大英博物馆再传失窃丑闻,约2000件珍贵文物下落不明,引发英国国内外舆论震惊。

作为当今世界规模最大的博物馆之一,大英博物馆现有藏品800多万件,覆盖了200多万年的人类历史。有媒体曾形容,大英博物馆是收藏英国所谓“殖民战利品”的仓库。而今,失窃丑闻持续发酵,其保护文物的能力再受质疑。连日来,多国纷纷提出抗议,要求归还本国文物。而在中国的社交媒体上,“请大英博物馆无偿归还中国文物”的呼声8月28日也冲上热搜第一。

那么,大英博物馆里究竟有多少中国文物?

“十大镇馆之宝”三件来自中国

“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中国从最早的时候就以工业规模制作精美的物品,产生了一种极具特色的文化……33号展馆回顾了中国过去7000年的历史……”大英博物馆是收藏中国流失文物最多的一个博物馆,在大英博物馆的众多展厅中,有一个33号展厅,展出的都是来自中国各个时代十分珍贵的文物。

大英博物馆官网显示,馆内现有中国文物超2.3万件,长期公开展出2000件,从新石器时代的石器、仰韶文化的彩陶、商周春秋战国的青铜器、汉代的漆器玉器,到唐三彩、宋代钧窑瓷器、元代青花、明代掐丝珐琅……几乎囊括了所有的文物类别,跨越了整个中国历史。而其“十大镇馆之宝”中,就有三件来自中国,分别是《女史箴图》、敦煌壁画和大维德花瓶。

《女史箴图》曾是乾隆的案头爱物

打开大英博物馆官微 “大英博物馆British Museum”,点开“馆藏珍品”,你会发现,大部分珍品是中国文物。其中《女史箴图》就在馆藏珍品之列。

它是大英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是东晋画家顾恺之经典之作,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遗憾的是,原作已无存,现存仅剩两幅摹本,其一为宋人临摹,被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而大英博物馆收藏的为唐临摹本,也是公认的最接近顾恺之原作的。

《女史箴图》本是清宫所藏,是乾隆皇帝的案头爱物,藏在圆明园中。现传画本是当今存世最早的中国绢画,被誉为中国美术史的“开卷之图”。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英军大尉基勇从圆明园中盗出并携往国外。1903年被大英博物馆收藏。

大维德花瓶 世界上最著名的瓷瓶

很多去过大英博物馆的网友都对那里的中国瓷器念念不忘。有网友称专门去看了瓷器馆,无数个晶莹剔透、色泽鲜亮的瓷器,北宋的汝窑青釉盏托、元青花云龙纹梅瓶、明万历青花徽章和题字纹克拉克瓷碗……这些瓷器中的珍品,都藏在大英博物馆。

其中,大维德花瓶(元至正青花龙纹大瓶)是大英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它可能是现存最重要的青花瓷器物,其顶部附近的铭文表明它们的年代可以追溯到1351年。1935年,珀西瓦尔·大维德爵士分别从两个收藏家手中买下它们,令这对花瓶重聚。

它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至关重要的里程碑,也几乎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瓷瓶。瓷瓶几乎囊括除人物外元青花绘画的全部元素,如龙纹、海水、蕉叶、扁菊、云纹、杂宝等,且绘制精良,难有与之比肩者,尤其龙纹的绘制,形象凶猛,腾云驾雾,生动之极。

敦煌藏经洞4万多件经书

大英博物馆藏得1.3万件

在中国厅中央墙上有几十平方米的敦煌壁画,其割痕虽犹可见,却难掩其久远的鲜丽及三位“浓丽丰肥”菩萨的雍容华贵。

1856年到1932年间,多个所谓的“西方探险家”以科学考察为名深入中国西北地区达60多次,每次都掠走大量的文献文物。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的4万多件经书书稿中,大英博物馆就藏得1.3万件,中国现存仅三分之一,致使学术界有“敦煌者,我国学术之伤心史”之嗟叹。

大英博物馆的馆藏珍品《引路菩萨图》就来自甘肃省敦煌莫高窟第17号洞窟。由马克·奥雷尔·斯坦因掠夺到英国。

《引路菩萨图》描绘了引领一信女前往往生极乐世界的场景。右上方的榜题框中有“引路菩”三字。引路菩萨信仰在唐代开始流行,在敦煌藏经洞便曾发现数幅此题材的绘画,但这幅是唯一带有题字标明内容的。

大英博物馆官微显示,该馆现藏有240多幅藏经洞绢本和纸本绘画,另有纺织品和小量版,创作年代为7世纪晚期至11世纪早期之间。

1900年,道士王圆箓发现了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内藏数以万计的佛经、绘画、纺织品和其他文物。1907年,英国人斯坦因几乎把敦煌藏经洞搬了个空,文物陆续被带到英国。目前,敦煌文物,除了现藏大英博物馆外,手稿和经文(包括唐代金刚经)现藏大英图书馆。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也藏有部分纺织品。

“双羊尊”存世仅两件

火烧圆明园时被抢走一件

青铜双羊尊、青铜鸮形卣……大英博物馆里收藏了很多中国商代青铜器。

其中,青铜双羊尊由两只背部相连的小羊组成,两只羊共用四只脚,纹饰精美,造型奇特,羊脚、羊眼、嘴巴惟妙惟肖,展现了既写实又浪漫的艺术风格,是中国青铜器的代表作品。我国曾出土三羊尊、四羊方尊,但唯独双羊尊在国内博物馆未见踪迹。仅存世两件都流失国外,藏在大英博物馆的这件系英军火烧圆明园时被抢走,另一件藏于日本根津美术馆。

□知多一点

追索流失海外文物

有哪些国际法依据?

这些漂泊海外的文物对于研究中国文化意义重大。虽然大英博物馆方面宣称,馆藏的中国文物是通过馈赠、购买、交换等方式获得的,但观察大英博物馆内中国文物的入藏时间,其中有很大部分主要集中在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前这100余年之间。这正是近代中国国势日衰、沦为列强半殖民地的时期。由英法联军或者八国联军在侵华过程中搜刮来的中国文物,以及源源不断由中国本土不法分子倒卖到英国的文物,有很大一部分以“捐赠”或“收购”名义进入大英博物馆。

目前国际社会追索流失海外文物应用最广的两个“公约”,一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0年通过的《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另一个是国际统一私法协会1995年颁布的《关于被盗或者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约》。名曰“公约”,但它们并非万能。

首先,“1995公约”对追索文物有时间限制,通常为75年。这意味着,中国要追索从圆明园、敦煌等处流失的大量文物,不能以该公约为依据。其次,公约不能约束非缔约国,而该公约的缔约国又几乎都是文物流出国。

新中国成立之初,受国内外环境所限,追索文物仍是以秘密回购和捐赠归还为主。改革开放后,国内文物事业逐渐步入法制化、专业化,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颁行,中国也相继加入三项国际公约。国家在融入全球化的过程中,愈来愈多地采用政府间的合作、谈判、诉讼等方式争取流失文物归国。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不完全统计,在全世界47个国家、218家博物馆中,中国文物数量达167万件,而流散在海外民间的中国文物数量更是馆藏的10倍之多。据介绍,从1949年至今,我国成功促成了300余批次、15万余件流失海外中国文物的回归。

(综合羊城晚报、现代快报、国家人文历史、新京报、新华社、《中国追索流失海外文物之路径分析》、《流失文物回归之路》)

(图片来源:大英博物馆官微)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