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圈经历了多年IP改编洗礼后,观众审美日渐提升,对优质内容的渴望远胜从前,严肃文学改编已经成为影视行业的新共识,各大文学奖项的获奖、入围作品纷纷被业界视为掘金的宝库,其中又以被认为是“中国文学最高奖项”的茅盾文学奖热度最高。
不久前,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出炉,关于哪些作品适合影视改编的声音炸了锅,此次获奖的五部作品大都是对历史和时代的书写,从内容和题材上均适合影视改编。然而国产剧最爱扎堆,也导致一种题材不会有很长的生命力,眼下炙手可热的茅奖作品能否诞生下一部《人世间》?
茅奖作品多被影视化“锁定”
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一直是影视剧的沃土,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经典之作如《芙蓉镇》《钟鼓楼》《平凡的世界》都是茅奖获奖作品改编而来的经典之作,几乎每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都有影视转化的成功案例。
2021年初,《人世间》引发全民追剧后,茅盾文学奖影视化的进程明显加快,茅奖作品一时间“手慢无”,与此同时,文学向影视转化的作品显著增多,在影视市场渐渐夺回主流地位。
目前来看,第十届茅盾文学奖《人世间》《牵风记》《北上》《主角》《应物兄》五部获奖作品中,除了著名作家徐怀中的《牵风记》,其他几部作品都已影视化。其中,《人世间》等作品在获奖之前就被影视改编“锁定”。改编自徐则臣茅奖同名小说的电视剧《北上》也正在制作中。
前不久,影视圈纷纷把目光对准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的五部获奖作品,分别是杨志军的《雪山大地》、乔叶的《宝水》、刘亮程的《本巴》、孙甘露的《千里江山图》、东西的《回响》。除了在获奖前就以网剧形式和观众见面的《回响》,观众对其他作品的影视改编也纷纷表示期待。
文字加影视为何频出爆款?
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影视作品,都有自身的受众群体。二者联姻就像一次“破圈”营销,能够突破原有圈层,被更多受众接纳和认可。文学和影视都有各自的传播特点,二者合作有利于创新突破,产生新的题材和创意,赢得更多观众的认可和喜爱。
观众期待“茅奖”作品搬上荧屏,实际是期待影视产品回归内容为王。一段时间以来,影视产业受到商业利益的影响,有一些影视作品为迎合市场趋势,牺牲了艺术品质和思想内涵。市场出现大量翻拍、续集、改编作品,缺乏原创性和创新性。一些作品盲目追求流量,忽视了受众真实的情感和需求。因此,影视市场亟需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力作,以满足观众的需求和市场的期待。
文学与影视一旦联姻成功,就会产生乘数效应,不断放大优秀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一部文学作品也许只有30万人读过,但变成影视剧后会有300万人甚至3000万人看见”,此言不虚。数据表明,许多消费者在观看剧目后会选择阅读原著,被改编成电影以及电视剧播出后,相关图书热销,原著小说在线阅读率持续上涨。优秀文学作品借助影视化力量实现“破圈”,不仅有效提升影视产业发展质量,也能反哺图书市场,为优秀文化的传播提供广阔舞台。
影视与文学联姻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不仅需要一双“慧眼”,更要修炼“内功”,既要尊重市场规律,也要尊重艺术规律。如果急功近利,粗制滥造,那么不仅会伤害影视产业,而且会破坏原著自身的影响力。这也提醒相关从业者,在影视创新中要不断寻求艺术价值与商业价值间的“最大公约数”。
促进更多文学作品成为影视行业的创意源头,还需要产业化运作。影视是一门综合艺术,需要打通文学创作、出版发表、版权交易、衍生转化等各个环节,用更科学的手段探索、评估文学作品的改编潜力。随着IP产业化运作日益成熟,还会有更多优秀文学作品走向荧屏,期待文学与影视双向奔赴,打造更多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文化IP。
严肃文学改编有难度
以茅奖为代表的严肃文学受热捧,重回主流视野。茅奖作品炙手可热,但严肃文学的改编过程却不那么容易。以最神秘的《繁花》为例,该剧改编自作家金宇澄的同名小说,原著小说2015年获得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该剧既是著名导演王家卫的首部电视剧作品,又集合了胡歌、马伊琍、唐嫣、辛芷蕾等人气主演,已经多次登上播出平台“待播片单”,但令人不解的是,该剧一直处于待播状态,书迷急,观众也急,仍无济于事。
当然,即便影视化了,也不是所有茅奖作品都有望成为下一部《人世间》。比起网络IP,传统文学的改编过程要更漫长,新丽传媒在拍完《白鹿原》后,又购入了《尘埃落定》《张居正》等茅盾文学奖作品的影视版权,但几年过去了,这些项目都还处在开发筹备中。
严肃文学改编最重要的是什么?《人世间》编剧王海鸰直言,“一是细节,二是细节,三是细节”,并强调创作者不应该迎合市场,“不要试图迎合,迎合没有出路,迎合永远滞后”。
编剧张靓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发表了类似的观点。她表示,严肃文学的影视化要根据播出平台变化分为两个阶段,“电视台播放时代,原创剧本都是来自编剧的眼睛、编剧的脑袋,取决于他们的认知和理解,但是网络平台主导后,不论是原创剧本还是改编剧本的创作都变了。”简而言之,很多编剧失去话语权,写一个怎样的故事很大程度上是由平台和资方决定的,“当所有意见汇总过来,原创剧本已经不纯粹了,而资方最怕投资失败,所以往往是看到一种剧作模式成功了以后才敢投入,类似的项目就会扎堆。”
张靓表示,经过数年的发展,IP改编已经形成了一条成熟的生产流水线,“通常是先写一个梗概,然后资本介入、平台介入,正式进入剧本创作,剧本出来了,再去找导演、承制方、演员,中间通常不会有太大的改动,所以从制作到播出进程会相对比较快。但这也意味着观众看到的多是工业流水线上出来的产品,而少了一些人情、人味。现在的年轻人,生活都很丰富多彩,为什么活生生的人要去看木偶剧呢?这或许也是严肃文学重新受宠,而很多大IP正在失去观众的原因。”
严肃文学改编如何成就影视精品?张靓表示可遇而不可求,“无论是原著、编剧、导演都是业内顶尖的大咖,可以尽可能地坚持自我,不受资方、平台左右,不迎合市场,才能创作出真正的精品。但圈内也流行一句话:一部剧一个命,剧能不能红不是单方面条件决定的。”
(综合经济日报、济南时报、齐鲁晚报、扬子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