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综合北京晚报
将拆迁安置房放在子女的名下、和他人签订遗赠扶养协议……现实中,一些老年人早早地将房子的权属交予子女、亲属或他人,但没出几年,便因为种种原因感到后悔,甚至面临老无所养的困境。这时,老人想要再拿回房子,便障碍重重,有时甚至导致亲友反目、对簿公堂。
法官建议,老年群体应当谨慎处分自己的财产,特别是房产等价值较高的贵重财产。可以考虑在赠与协议中明确约定,履行赡养义务是赠与房产的先决条件;或是保留老人对房屋的居住权等,以防突发意外事件导致维权受阻。
赠与赡养
安置房赠与儿子 不满赡养又收回
家住北京通州的李爷爷年过九旬,老伴去世,膝下有两个儿子,两个儿子都已经成家立业、生儿育女。
2017年,因为棚改,李爷爷家的宅基地将被拆迁。就拆迁事宜,李爷爷和相关公司签下补偿协议,约定拆迁后,老人一家将分得五套安置房。2018年,李爷爷和两个儿子及其家人开了家庭会议,并签下一份家庭协议,将五套安置房都留给了两个儿子,李爷爷则由两个儿子赡养。
可是,不到一年,李爷爷便一纸诉状将两个儿子告到法院,要求撤销2018年签下的分配协议,因为两个儿子都没有尽到赡养义务。
庭审时,李爷爷告诉法官,自己既没有和两个儿子一起居住生活,儿子也从来没有照顾过他。老人甚至表示,今后也坚决不同意和两个儿子一起生活。然而,对于老人的说法,两个儿子并不认可,称只是见不到老人,并非不愿意赡养老人。
根据法律的规定,老人赠与房产后,如受赠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老人可根据房产所有权的转移情况行使任意撤销权或法定撤销权。“考虑到老人已经九十多岁,赡养问题与其将来的生活质量息息相关,应尊重老人的个人意愿,因此这一分配协议中关于赠与部分所涉及的赡养条件难以实现。”北京三中院民二庭副庭长杨夏介绍,法院在二审时最终判决撤销了此前的家庭协议,双方可另行解决拆迁安置等利益分配问题。
赠与继承
儿子获赠房后去世 妻儿继承祖孙反目
七十多岁的于爷爷和张奶奶育有一子。早年间,老两口的旧房拆迁,将旧房安置房面积全都转为了儿子名下的新房安置面积。由此,他们的儿子于先生名下有三套拆迁房。
2019年,老人儿子于先生去世。弥留之际,他曾立下遗嘱,将房子、存款、抚恤金等财产交予自己的妻儿继承,其中,三套拆迁房由其子也就是老夫妻的孙子小于继承。在遗嘱里,于先生并未给父母分配财产。
儿子去世后,于爷爷老两口变得老无所依,在外租房居住,靠退休金及补助度日。2020年,祖孙之间对簿公堂:一方面,老两口要求确认三套拆迁房中也有老夫妻的份额;另一方面,儿媳和孙子则希望两位老人配合办理房屋过户登记手续。
因为于先生在处置房屋时未给父母留下相应的房屋用于居住,也没有留下现金作为二人养老之用,法官根据《民法典》中居住权制度的相关规定,最终为老夫妻俩在一套房屋内设立了居住权。
法院认为,老夫妻俩的老年生活窘迫,无法实现基本的老有所居,因而判决确定一套房子可用于老夫妻俩实际居住使用,二人有权一直在此居住,直至百年之后。但是,房屋的权属依旧按照约定登记在孙子名下。
遗赠扶养
丧子后与儿媳难相处 欲解除遗赠扶养协议
2021年,因为儿子去世,七十多岁的李奶奶与儿媳签订遗赠扶养协议。协议约定,由儿媳韩女士照顾老人,等老人百年之后,其名下的宅院归韩女士所有。
可是,李奶奶与儿媳共同生活后,渐渐有了嫌隙,矛盾也越来越多。于是,李奶奶到法院起诉儿媳妇韩女士,要求解除曾经签下的遗赠扶养协议。
李奶奶说,儿媳妇韩女士对自己不好,常常辱骂她。而韩女士则表示并没有辱骂和虐待老人,还曾经为老人提供了3万多元的医疗费、养老费。
法官认为,签订该协议之后,双方共同生活期间矛盾恶化,韩女士已不适合再扶养李奶奶。而李奶奶也需要付给韩女士各项费用2万多元。“遗赠扶养协议具有一定的人身属性,其订立是以信任关系为基础,信任关系一旦破裂,遗赠扶养协议的目的可能就无法实现,双方当事人均有权解除协议。”法官介绍。
最终,法院判决,双方解除签订的遗赠扶养协议。
调查
案件查明难度大 部分老人难胜诉
近年来,法院审理了不少涉老年人的房产转让类案件:一些老年人赠与房产给子女后,子女离婚或者去世,纠纷就会随之而来;一些老年人因为转让了房子,对赡养的要求变高,而子女的赡养达不到他们的预期,老人便想收回房子。
“随着房产价值的提升和养老社会的到来,这类现象不在少数。”北京三中院法官助理眭立参与办理过不少此类案件,也跟不少当事老年人打过交道。她注意到,这类案件是杂糅的、复合的,并非单一的赡养、买卖纠纷,事实查明难度很大,程序性问题多。特别是一些涉及老人子女离婚、死亡或者子女众多、继承关系复杂的案件,由于房产价值高,同时原有的维系亲情的纽带缺失,处理颇为棘手。
对老年群体来说,打官司并非易事。一些老年人和子女亲属之间只有口头约定,没有书面协议。而案件审理周期往往较长,有时一个案件涉及多份协议,需要申请证人出庭、笔迹鉴定、房屋价值鉴定等。
至于打官司的结果,有时也难尽如人意。“有一些案件,相关老年人的诉讼请求没有得到法院的支持。”眭立介绍,有些老年人认为自己赠与房产是上当受骗了,但各项手续都十分完善;也有的老年人因为证据缺失等原因,最终败诉。很多案例中,即使老人顺利拿回房产,但败诉一方是他们的子女,家庭关系难免会出现一定程度的破裂。
提醒
处理财产应三思 录音录像留证据
北京三中院民二庭副庭长林存义建议老年群体,应当谨慎处分自己的财产,特别是房产等价值较高的贵重财产。“决策时,也要多和子女进行协商,全面地考虑自身的身体状态、退休后的收入情况、子女的工作、婚姻状态等。”
赠与协议中应该约定哪些内容?
法官认为,可以考虑在赠与协议中明确约定,履行赡养义务是赠与房产的先决条件;或是保留老人对房屋的居住权等,以防突发意外事件导致维权受阻。
当老年人认为权益受损害时,应该怎么办?
法官提醒,老年人或者代理人有权要求有关部门处理,同时可及时向当地居委会、村委会、各级政府反映或咨询,必要时可以利用法律武器维权。在经济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可以去当地的司法机关申请法律援助,从而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平时,老年朋友也可多多留意相关部门所设立的老年法律援助中心、老年人权益维护岗、老年维权热线等。
在生活中,老年人也应该不断地增强法律意识,可以多多关注社区普法宣传栏、电视普法节目、权威机构发布的消息等。同时在涉及资金往来、交易时,老年人应该注重证据留存,学习运用录音、录像等信息化手段保全证据,以期达到一定程度的自我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