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刘薇
泉州一小伙吃生腌海鲜,回家路上摔倒磕伤,第二天便高烧休克,经查感染创伤弧菌,虽然捡回一条命,但是腿却可能保不住。
记者获悉,近期泉州市第一医院一连接诊了数位感染创伤弧菌的急重症患者。医生提醒,创伤弧菌感染者起病急、进展凶猛、救治困难,预防是关键。
【案例1】
吃了生腌海鲜 小伙高烧休克
在泉州一院抢救10天后,32岁的小张终于脱险。然而,他仍旧无法安下心来,命是救回来了,但腿能不能保住还是个问题。
小张是一位外来务工者。8月中旬的一天,他吃了生腌海鲜,还喝了点酒,回去时摔了一跤右腿磕破,他没在意。不料第二天他就发起高烧,右足背到右大腿红肿,皮肤发黑。撑到第三天,他被同事送医。
“人送来时,高烧39.5℃,精神萎靡,血压低,出现脓毒性休克、多脏器功能不全;从右足背到右大腿肿胀明显,皮肤发乌,局部出现血疱,肢体冰凉,右下肢广泛缺血性坏死。”接诊的烧伤创面修复科主治医师魏智艺立即给予补液抗休克、抗感染、脏器功能维护等一系列治疗,并对右下肢进行抢救性手术。
由于心脏、肝脏以及肾脏等脏器功能受损,小张还需进行血透、生命支持等治疗,术后被送入ICU进一步救治。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引发如此严重的感染?
“这个小伙没有什么基础疾病,我们高度怀疑与他病发前食用生腌海鲜有关。”魏医生说,术后分泌物细菌培养提示“创伤弧菌”,生的、未煮熟的或不新鲜的海产品可能携带这种病菌,进食可能引发感染。“现在命是保住了,但因为组织感染太严重,很多肌肉已经坏死,右腿未必保得住,我们仍在尽力救治!”
【案例2】
海边礁石划破脚背 皮肤发黑流脓
无独有偶。35岁的小苏也因为感染了创伤弧菌,差点丢了性命。
8月中旬,在晋江工作的小苏去海边玩耍时,不小心被礁石划破脚背。回来后,他马上到当地医院进行消毒、包扎,并打点滴抗感染。然而,治疗了四五天未见缓解,脚背越来越肿,皮肤开始发黑、流脓。诊所医生担心是创伤弧菌感染,建议立即转诊大医院。
8月17日,小苏赶往泉州市第一医院时,已是高烧不退。烧伤创面修复科医生团队为小苏实施紧急手术。
“经检验,这位患者也感染了创伤弧菌。好在送医前,他的伤口及时做了消毒包扎以及全身的抗感染治疗,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病情的发展。”魏医生说。
□科普一下
创伤感染型最常见
据了解,创伤弧菌,又称为海洋弧菌,是一种栖息于海洋中的细菌。创伤弧菌广泛分布在海水中,可从牡蛎等海产品中分离得到。被感染者起病急、进展凶猛、救治困难,若在48小时内未能及时治疗,死亡率能达到50%以上;若超过72小时都未做有效治疗,死亡率能接近100%。
泉州市第一医院烧伤创面修复科主治医师魏智艺介绍,感染创伤弧菌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破损的皮肤或黏膜接触海水或海产品刺伤皮肤而感染。不少感染者不得不截肢(指)保命。另一种是进食被创伤弧菌污染的海产品,创伤弧菌经胃肠道黏膜入血引起全身感染。其中,创伤感染型最常见。
“创伤弧菌感染发病多发生在夏秋季节,一方面,夏秋季水温较高,适合海洋弧菌的生长和繁殖;另一方面,人们去海边游玩、处理海产品及食用海鲜的机会更多。”魏医生说,免疫功能低下的群体发病率较高。
预防创伤弧菌感染 做好以下三点
由于创伤弧菌感染具有高度致死性,因此预防非常重要。魏医生建议,第一,受损的皮肤或裸露的伤口要远离海水。第二,处理海鲜等时要特别小心,尤其是患有基础性疾病或自身免疫功能较差的人,清洗处理食材时要尽量戴上防水厚手套,或借助尖刀、钳子等工具防止被刺伤。第三,高危人群要避免进食生海鲜。
“平时被鱼刺、贝类刺伤,应立即用清水清洗伤口并消毒,若伤口出现异样,立即就医。若因为接触海水、海鲜或被贝类、鱼刺伤肢体而引起感染、发烧,出现低血压和其他症状,应及时就医,并把受伤过程详细告诉医生,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救治成功率。”魏医生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