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MA03版:专题 上一版 下一版  

海丝潮起千帆竞 数字艺术耀晋江

2023海丝艺术季“利郎数字艺术展”开展

利郎艺术中心上演精彩动态时装大秀 (刘翼/摄)

位于晋江市区的利郎文创园 (刘翼/摄)

利郎文创园内艺术气息浓厚

N海都记者 杨江参

通讯员 林晓燕 林锦鑫 文/图

世遗之城,多彩绽放。9月9日,海丝艺术季——“符码演映:数字织造的路径”艺术展在晋江开幕。来自全球的六位知名数字艺术家作品齐聚,献上国内首秀,向市民送上时尚艺术饕餮盛宴,展览将持续开放至11月13日。

穿越一座城,赴艺术之约。这是晋江普通市民与艺术的相看两不厌,更是这座以产业名扬海内外的城市,在拔节向上的进程中,为自身注入更多因子的必然选择。这亦是创新发展“晋江经验”文化赋能城市的全新尝试。从产业到城市,从制造到时尚,多元的艺术呈现、多样的艺术空间、多彩的艺术活动,与产业制造相融相生,走出一条“晋江之路”。

符码演映

数字织造时装产业路径

利郎艺术中心中轴,一个12米宽、4.5米高的巨大不锈钢拉链映入眼帘。英国装置艺术家亚历克斯·钱尼克的《回头见,鳄鱼》作品,“拉开”了艺术展的序幕。

在这一由暗至亮、自内而外的空间脉络里,利郎携手法国、加拿大、瑞士等地的六大国际知名艺术家,为观众“织造”一场充满时尚感的时装产业路径。2300平方米的观展空间中,虚拟与现实技术、声音雕塑、数字动画打破常规相互交融,颠覆了大众对现实的视觉感知。作为一种新型艺术类型,数字艺术为观众创造了极为丰富的感官享受,使观众沉浸其中,带来与众不同的感知和审美体验。

“站在这个红点看到的,与站在那看到的,是两个不同的世界。”利郎集团总裁王良星带领记者体验,在特定位置装置中,感受法国艺术家奥利维埃·拉齐的光影作品《德尔塔》。在这件作品中,线条是构成几何符号的基础元素。利郎数字艺术展试图通过这件作品延展开来,比喻服装“生产”阶段的核心要素之一“线”。不仅于此,印花、纸箱……服装产业中必不可少的要素,在利郎数字艺术展中,都有对应的艺术作品巧妙呈现。

“这么高端的数字艺术展,过去最多只能在上海看到。不要说晋江,就是福建都很少见。”艺术厦门博览会艺术总监、厦门超旷美术馆艺术顾问滕丽提前从厦门赶来。“作为企业家,能把艺术品与自己的产业密切链接,这是很好的思维、策划。利郎为所扎根的城市,注入了新的艺术因子。”

在高7米、宽9.5米的LED屏幕里,一座行走的极简主义建筑不断变换着形状、图案和几何形态。随着建筑材料和行走的无尽变化,作品表现了可持续进化的力量,预示着可持续发展的无限可能。“它就像咱们晋江人,一直在奔跑,一直在突破自我;也像这座城市,一直在革新,一直在焕发生机。”观展的刘先生对着孩子,说着自己的理解。

听罢,王良星欣慰地转过身。“这些年,我们一直在思考,除了经营好企业,还能为这座城市做点什么。”在王良星的理解中,做服装就是做艺术。他热爱着晋江,希望通过艺术展,让市民慢慢体验、感受,接受艺术的熏陶,从而提升市民和城市的品位。

头雁反哺

晋江产业城市同频共振

数字艺术展启幕后,利郎艺术中心正式揭开神秘面纱。日后,在这个当代艺术聚焦地,艺术将通过不同形态进入大众视野。一批批热爱文艺的市民可以徜徉其中,尽情享受高质量文化大餐。

其实在晋江,这样的公共空间已有很多,它们带来的微妙化学反应正浸润着这座城市。

“走,去982打球!”“走,去982滑雪!”“走,去982喝咖啡!”……如今,在位于池店镇的安踏晋江总部,安踏打造的3000平方米的982创动空间,正在成为潮流青年、运动爱好者以及KOL的社交打卡地。

晋江企业家对于发源地的感情,总是特殊的。时间回溯到40多年前,晋江还是一个“高产穷县”。凭借独特的区位和侨乡优势,一批批晋江人卷起裤管,洗脚上岸,拼搏于商品经济的大潮中。40多年来,这批晋江企业家“敢为人先”,秉持“爱拼敢赢”的精神,在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史上拼下一片天地,书写了“晋江经验”的传奇。而今,在发展壮大自身事业的同时,他们不忘桑梓、反哺家乡。

企业反哺家乡,有很多种方式。这些年,除了投资建设、产业扶持,越来越多像利郎、安踏、七匹狼这样的头雁企业,以其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跳出物质层面,在不同区域与不同行业穿针引线,通过艺术、时尚等新元素赋能城市,激活城市活力、释放城市潜力,为创新发展“晋江经验”做积极探索。这种探索,不是一次性地“送温暖”,而是可持续的公益慈善行为。

不久前,68名来自晋江和海峡对岸的青少年齐聚一堂,开启了为期5天的研学之旅。其中,七匹狼男装博物馆是此行重要的一个研学点。在这里,青少年们犹如走进时光隧道,“穿”越古今,一览华夏衣橱的千年美学。同时,沉浸式观赏一件衣服的诞生与品质把控,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利用丰富多样的面料,结合天马行空的图案设计,邂逅一场艺术美学,感悟传承非遗技艺的重要性。

头雁企业的反哺,宛如新鲜血液,贯穿晋江重要的城市命脉,既让晋江焕发生机,又与这片土地紧密相依。

文化赋能

持续提炼晋江城市气质

近年来,晋江紧扣市民的精神需求,丰富文化活动,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以文化“软实力”为城市“赋能加码”,提升城市的内部凝聚力和对外竞争力。

在晋江,除了三大世界遗产点草庵、安平桥、磁灶窑,非遗数量更是庞大,现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80个。近年来,晋江积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不断探索“非遗+”模式,在保护中赓续城市的历史和文脉,在创新中将城市文化遗产、文物典籍转化为消费体验和产业发展的潜力。

晋江亦不放过任何一个推荐特色文化的机会。今年4月,第24届中国(晋江)国际鞋业暨第七届国际体育产业博览会上就首次设立了文体旅融合展区,掌中木偶、高甲戏、南音……晋江非遗项目吸引了许多客商驻足。

文化艺术不应局限于专门场馆,更要呈现于更多公共空间,才更能在春风化雨中以美育人、以文化人。音乐、舞蹈、戏剧……一场场文艺活动,将整座城市的文艺氛围逐渐拉满。晋江市财政每年都会投入500万专项资金,用于全市基层公益性演出和惠民剧场演出。“大美晋江”惠民工程自2014年开展以来,累计演出近1000场,其中戏剧精品进剧场、进镇村、进企业、进校园近600场。

晋江也不断探索创新“文体旅+”模式,将晋江文化、体育、旅游资源以多样的形式融合、展示,并吸引了一系列文体旅项目签约落地。

城市品牌的形成需要立足自身文化,提炼城市气质,将“一个人”转化为“一群人”,让“一时热情”成为“一市品牌”。然而,城市品牌的塑造不等于符号复制或形态模仿,而是反复打磨的过程。多年来,晋江持续不断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通过逐步完善城市图书馆群,形成市区“15分钟文化圈”、乡镇“30分钟文化圈”,让城市文化气息随处可触、随时可感。

文化绵延,熠熠重光。创新发展“晋江经验”需要文化更多赋能,提升城市及产业竞争力,吸引更多高端人才。以产业为根基,融入文化艺术基因的晋江,必将更加多彩。出圈的城市文化将吸引来的“流量”变成“留量”,最终成为助力晋江建设中国民营经济强市的“增量”,也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题中之义。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