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吴雪薇
宋晖/文 马俊杰/图
“大唐盛世 法门珍宝——唐代文物精品特展”将于9月22日至12月24日在福建博物院展出。17日晚,福建博物院收到了一份来自大唐的“快递”,昨天,这份厚重的“快递”终于开箱,“快递清单”里记录着来自三地8家博物馆的152件唐代文物精品。海都记者带着大家,围观福建博物院“拆快递”“验货”的全过程。
此次特展由福建省文物局指导,福建博物院、法门寺博物馆主办,海峡都市报为此次特展的独家协办媒体。
拆唐代“快递”有讲究
开箱、点交验收、入展柜……自9月18日清早起,福建博物院的工作人员就与物流公司的员工一道在展厅内忙碌着。深红色的背景打亮暖黄色的灯光,隐隐应和着人们想象中的唐宫神秘与奢华。但真正“奢华”的是堆叠于四周的层层木箱,运输公司的工作人员手中的电动扳手吱吱转动,小心翼翼地将木箱从上面开启,再卸下侧面,根据箱内文物的摆放状况,再小心卸下其中严实填充固定的海绵。“要非常当心。”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海绵中用棉纸层层包裹的,是一尊立式的仕女骑马俑,由于人像较高,如果海绵拆卸不当,剥离海绵的过程中甚至可能将脆弱的人俑头部带断。
另一侧,福建博物院与运输公司的工作人员围坐灯下,箱中起出的文物被拿上铺垫层层软垫的桌面,众人的目光不放过翻动着的每一个侧面。“对不同质地的文物,点交要注意不同的细节。”福建博物院典藏部主任邱新宇向记者介绍,如瓷器要注意的是有没有产生新的裂纹,有否暗伤磕缺。一些瓷器在烧制的时候,釉面底下就会产生裂纹,运输过程中产生的震动可能会使裂纹加深,使开裂更严重,这在运输点交的过程中就需要更多注意。器物上低温烧制的彩绘,有些原本就有较为严重的釉面剥落,点交时也要注意它是否有新的剥落痕迹。而青铜器则需要注意它的构件有否在运输途中产生位移。
文物在借出馆的库房进行出库前点交的时候,便需要现场查看其状况,将其已有的磕缺、裂纹、受损、锈蚀等痕迹一一拍照,在点交文件上进行记录。在运达接收馆后,工作人员要检查这些旧痕,如发现新痕就要及时取出记录查看,对照反馈。
一场展览从开始到结束,文物要经历四次点交验收:借出馆库房的点交、接收馆的开箱验收、展览结束撤场点交、返回借出馆库房再度验收。每次点交文物,每个角度、每个面、每个纹路都要仔细看到,和上一次点交进行比对。
全部环节高要求
层层把关保安全
如果点交文物时,或者进行展览后真的发现了异常损坏,怎么办呢?当然,我们说的是“如果”!
邱主任说,那就应该倒查上一个环节记录,做好照片留证,参展双方展馆都要和自己的主管部门进行备案。如果接收馆点交发现借出馆点交记录没有的问题,责任就在运输公司。不过专业运输公司的包装都有其规范,且需经过博物馆对其是否具备运输大型展览文物资质的核查——如福博要求物流公司必须具备近三年在5家省级博物馆做过大型展览项目的经验,所以通常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博物馆进行展览的展厅也会被要求有一定的“资质”:如福博出借文物会考察对方二级以上博物馆的展厅展示条件,安防、消防是否过关等。
展出过程中,重要文物的展柜也会具一定抗震能力和恒温恒湿的机制,文物放置时也会进行加固以防止位移。但有些是水灾、地震等不可抗力造成的损害,就需要做一个情况说明,每一件文物也都会购买保险,所以一般情况下不会带来太大损失。而且,也并不是所有的文物都适合借出展览的,尤其是一级文物,是否出借要进行专家评估,看看它的状况是否适合出借和展出,以从源头杜绝脆弱文物的损坏可能。
也有一些相对“耐造”的文物。展厅一角,一个无玻璃防护的露天展柜前,摆放着一台叉车,三四名运输公司的工作人员围着展柜,一名工作人员踏动叉车踏板,将一只石俑小心升起到和展柜齐平的高度。“这样大的石俑直接上展柜,在展柜点交,它实在很重,大概有三百斤呢。”这只沉重的石俑,是昭陵十四国蕃君长像之一,原本列置于昭陵祭坛,展示着盛唐时期唐王朝与周边少数民族和睦相处的美好过往。虽历经千年,外形粗犷、身着胡服的石俑却依旧神态柔和。“石俑太大,放不进玻璃展柜,但也需要小心移动、保护。之后会在周围设置围栏,大家不可以随意触摸。”这些操着陕西口音的汉子,千里迢迢陪伴着文物们来到这里,即使是对相对不容易损坏的石俑,他们也戴着手套,搬动得小心翼翼,因为他们用粗壮的手臂细心抬起的,是盛世大唐的千年风霜。
明日,福建博物院2号展厅将完成布展,海都报也将第一时间直播预展,带读者看更多大唐珍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