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闽闻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刻进红砖里的闽南故事

吴小清的雕刻工作室

红砖上的晋江高甲戏

雕刻用的各种红砖

每一笔一划,轻重都有度

N海都记者 田米 文/图

古语有云,“无雕不成屋,有刻斯为贵”。闽南传统建筑以红砖为主要材料,因而得名红砖古厝。在闽南地区的红砖古厝之中,总能寻到各式红砖雕的身影,能工巧匠运用复杂多样的雕刻方法,在红砖上雕以图案和花纹,为建筑增添清雅韵味。而这些融入了闽南文化的红砖雕刻,随着岁月的沉淀,也成为闽南人心灵深处的乡愁记忆。

晋江市“磁灶陶瓷雕塑技艺”非遗传承人吴小清,就是这么一位能工巧匠,他以红砖为纸、刻刀为笔,在红砖上雕刻出各种飞禽走兽、花鸟鱼虫、戏剧人物等,用一把刻刀与传统对话,诠释闽南的砖雕文化,赋予这些红砖新的生命力。

一块普通红砖“变身”

需经过多道繁琐工序

9月15日上午,海都记者来到泉州晋江市磁灶镇红砖雕刻师吴小清家里探访时,他正在创作一件弘一法师的红砖雕作品。只见吴小清戴着手套,全神贯注,每一笔每一划都刚劲有力。

选砖、绘图、描摹、雕刻、切削、打磨……一块普通平常的红砖,经过一道道繁琐工序,历时一个星期左右,一件精美的红砖作品就呈现在眼前。“闽南红砖雕作品,不仅创作时需要历经多重工序,雕刻时所用的技法也十分多样,有平雕、浮雕、圆雕、线雕等。”吴小清告诉记者,因砖雕作品用的红砖不同,新砖分柴烧和气烧,还有陈年老红砖,雕刻出来的作品都不尽相同。不仅如此,雕刻时所用的工具也不简单,有錾、篆刻刀、尺子、木槌、锤子、刨子,其中錾、篆刻刀又随着雕刻工艺表现的需求,其大小、长短、刃口宽窄薄厚等有不同规格、尺寸。

吴小清说,在雕刻红砖画时,敲打要尤为细心,下手的力度要掌握好,特别是在刻画一些细节部分,要避免过于用力敲打砖面,防止破坏砖雕的整体美感。

把闽南文化 刻进红砖里

吴小清是晋江磁灶人,福建省陶瓷艺术大师、福建省工艺美术名人、晋江市“磁灶陶瓷雕塑技艺”非遗传承人,陶瓷世家出身。滴水兽、瓷砖、砖雕印模等建筑所需的陶制品,是他记忆中父母每天的工作场景。

吴小清回忆道,小时候,他每天都跟泥巴打交道,小小的双手学着捏飞机、大炮、小动物等,做完以后学着大人的模样,偷偷放在窑最后面的烟囱边上烧。长大后,受父母影响,他开始从事砖雕行业。

古厝建筑砖雕需求日益减少,要想让这个技艺传承下去,就必须与现代生活相结合。2020年开始,吴小清运用砖雕开发文创产品。“我的作品里有弘一法师、一桥、22个世遗点、狮文化、福文化等。“吴小清说,自己创作时,会将本地文化融入红砖雕刻作品中,接下来还将把晋江高甲戏、十二生肖、百家姓衍派等进行结合,让更多传统文化通过红砖体现出来。

吴小清目前是泉州职业技术大学雕塑教师,他希望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传承砖雕技艺的队伍中,他愿意免费教真正想学砖雕的年轻人,发扬砖雕文化,让更好的红砖雕刻融入生活中。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