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MA05版:花巷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闽南红砖刻乡愁

吴小清的工作室在老房子里

吴小清在创作中融入泉州元素

吴小清的红砖雕作品

不同的红砖,雕刻出来的作品就不尽相同

吴小清在创制以弘一法师为题材的作品

N海都记者 田米 文/图

闽南传统建筑以红砖为主要建筑材料,因而得名红砖古厝。红砖古厝的墙体大量使用红砖,屋顶铺的是红板瓦、红筒瓦,地板也是红砖铺成,百年老红砖更是越洗越红亮,沉淀着岁月的痕迹,是闽南人心灵深处的乡愁记忆。

在泉州晋江,有这样一个雕刻师,专门以红砖为纸、刻刀为笔。在红砖上,他雕刻出的飞禽走兽、花鸟鱼虫、戏剧人物,均栩栩如生。他还把泉州22个世遗点、狮文化、福文化等雕刻在红砖上,将更多的本地文化融入到红砖雕刻作品中。近日,海都记者前往了解。

砖雕工序繁琐 雕刻技法多样

9月15日上午,海都记者来到泉州晋江市磁灶镇红砖雕刻师吴小清家里探访。吴小清的工作室位于四楼,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在创制一件以弘一法师为题材的红砖雕作品。只见吴小清戴着手套,全神贯注,左手握着小气桶,右手拿着篆刻刀。每一笔每一划,都是那么刚劲有力。

选砖、绘图、描摹、雕刻、切削、打磨……吴小清介绍,一块普通平常的红砖,经过一道道繁琐的工序,历时一个星期左右,一件精美的红砖作品方呈现在眼前。

“闽南红砖雕作品,不仅创作时需要历经多重工序,雕刻时所用的技法也十分多样,有平雕、浮雕、圆雕、线雕等。”吴小清告诉记者,因砖雕作品用的红砖不同,出来的作品也不同。新砖也分柴烧和气烧,还有陈年老红砖,雕刻出来的作品就不尽相同。

吴小清说,在雕刻红砖画时,要尤为细心地敲打,下手的力度要掌握好,特别是在刻画一些细节部分,要避免过于用力敲打砖面,双手的配合度要调节适度,防止破坏砖雕的整体美感。

出身陶瓷世家 耳濡目染“偷艺”

吴小清是晋江磁灶人,福建省陶瓷艺术大师、福建省工艺美术名人、晋江市“磁灶陶瓷雕塑技艺”非遗传承人,出身于陶瓷世家,从小受家族陶艺业的耳濡目染,对陶艺雕塑、绘画情有独钟。滴水兽、瓷砖、砖雕印模等建筑所需的陶制品,是记忆中父母的每天工作场景,受父母影响,他从事砖雕行业。

吴小清回忆道,小时候他就爱跟泥巴打交道,小小的双手学着捏飞机、大炮、小动物等,做完以后学着大人的模样,偷偷放在窑最后面的烟囱边上烧。记忆中最深刻的是,妈妈做的一对雕塑是两匹马,非常漂亮,他一直想弄明白妈妈是怎么做出这两匹马的,于是经常观察这对雕塑。有一次,他不小心摔坏了其中一匹马,这让他心疼了很久。

“运用砖雕、圆雕、浮雕做文创是从2020年开始”。吴小清说第一个文创作品是创作于疫情防控期间的牛年,作品取《牛年会赢》为标题。当时,这一作品参加晋江的一个剪纸展览会,反响特别好,《牛年会赢》很快就被一个爱好者收藏。

□讲述

在红砖雕中融入更多闽南味

如今,吴小清在创作的时候,将更多的本地文化融入到红砖雕刻作品中。

“弘一法师、一桥、22个世遗点、狮文化、福文化等等。“吴小清说自己一直都是以原创为主,接下来会把晋江高甲戏、十二生肖、百家姓衍派等进行结合,让更多传统文化从红砖文化中体现出来。

吴小清说,他很喜欢弘一法师的那句话:老实念佛!吴小清要求自己,不要投机取巧,要脚踏实地做事。

吴小清现在是泉州职业技术大学雕塑教师,指导传授职业学校学生的选修课。他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来做砖雕文化,愿意免费教真正想学习的年轻人。闽南红砖是闽派建筑工艺品的文创产品,发扬砖雕文化,让更好的红砖雕刻融入到生活中的茶文化、装饰文化。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