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吴日锦 文/图
既是千年古城,又是客家祖地,还是闽江、赣江、汀江三江之源,这里是三明宁化,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出发地之一。
近些年,依托“两铁三高”交通网络优势,宁化县发展成为闽赣边界的物流集散重镇。这里不但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在平安建设方面更是卓有成效。今年来,该县常住人口万人成诉率仅77.86件,降幅全省第一。这样一个了不起的数字背后,当地有着什么样的法宝?9月15日,海都记者前往宁化探秘。
全省首个“宪法学校”在宁化
在宁化县城关实验小学名远分校,几乎每一名孩子都能讲出《宪法》的主要内容和作用。这里是全省首个宪法学校,也是宁化县法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学校德育处主任吴沁告诉记者,在他们学校,宪法教育被纳入年度教学计划,法治教育是每个学期的开学第一课。
“宪法历程长廊”“宪法知识漫画走廊”……采访过程中,记者感受到了名远学校的与众不同,校园里随处可见法治文化的元素。吴沁介绍,学校还推行“宪法六个一”行动,每个学期都会开展“唱一首宪法歌曲”“绘一幅宪法书画”“讲一个宪法故事”“参与一次宪法宣誓”“参加一次宪法知识竞赛”“来一回‘我把宪法带回家’”活动。
为采访团讲解的宪法小讲解员吴睿婕是该校六年级的学生。一年前,她从别的学校转学到名远学校,短短一年的时间,她就掌握了宪法知识,还成了学校的宪法知识宣讲员。吴睿婕告诉记者:“学习宪法最大的收获,是知道了自己拥有的权利和义务,也更懂得如何保护自己。”
“片子还没火,我先火了”
社会的稳定和谐,和当地司法部门的法治宣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谈起宁化的法治宣传,宁化县司法局宣传工作负责人孙承刚很有发言权。他导演拍摄的普法系列微视频《学法避坑宝典》等作品入选中国长安网、学习强国等法治宣传平台,点击量均超百万。其中,短视频《神药》获评2022年5月全国检察新媒体月度优秀作品;《国家安全,你我都是守护人》公益宣传片获2023年全省“新时代 新国安”短视频创作大赛一等奖。此外,孙承刚还获评了司法部先进个人。
孙承刚介绍,这两年,宁化以载体为切入点,探索运用新技术、新媒体开展精准普法,成立全省首家新媒体普法工作室,整合政法资源,融入红色文化、客家文化,自编、自导、自演、自拍、自剪了一系列普法短视频。
“所有的演员都是司法部门的工作人员,大家摸着石头过河,尽可能地贴近生活、贴近百姓。”孙承刚说。他清晰地记得,两年前拍摄第一个反诈短视频时,他既是导演,又出演了片中的“黑老大”角色。虽然第一次拍摄经验不足,片子不长,点击率并不高,但“片子没火,我却火了”,同事朋友一见到他都会调侃一句“刚哥来了”。
除此之外,县里组建的巾帼“蒲公英”普法志愿服务队也发挥了大作用。服务队推出的“枕边普法”“妈妈普法”“闺蜜普法”三个品牌,聚焦丈夫、孩子、朋友等群体,对家庭成员、身边人现身说法,针对性强、实效性好。服务队队长、城郊司法所所长孙铃蓉表示,她和女儿都是普法宣传短视频的“资深演员”,她觉得这项工作最大的意义在于“通过短视频避免大家受骗损失”。
诉讼审理也可“批发”
宁化县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万人成诉率的快速下降,主要得益于县委政法委牵头的“调诉协作”机制。通过全覆盖排查、各领域报送、多渠道反馈,将矛盾纠纷找出来,进行扎实高效的调解。同时,完善人民调解与法院裁判协作机制,提升强制执行力,增强非诉调解的权威性。
“非诉调解案件只要得到了司法确认是可以申请强制执行的。”宁化县中级人民法院法官许志和介绍,调解权威性高了以后,越来越多的群众涉及纠纷时不再选择“对簿公堂”,而是更愿意在相关调解机制下坐下来好好谈一谈。许志和说,去年一年,宁化法院办结司法确认案件311件,司法确认案件申请执行107件,办结率高达94.39%。
据介绍,该院还探索实行“判例适用”的定纠止纷。去年3月,该院针对一起购房人与该县一房地产公司的预售合同纠纷启动了集团诉讼程序,维护了87名业主的合法权益。另外,该院的“府院联动”机制也值得一提,该院与政府部门联动,历时两年推动解决的一处烂尾楼“天和上上城”二期,在今年4月得以“重生”,为数百名业主解决了后顾之忧。
□名词解释
万人成诉率,指的是以某一地区的常住人口和登记在册的流动人口总数为基数,每一万人当中,法院受理的一审民商事案件数。它反映了一个地区社会治理效果及社会矛盾的激烈程度。“万人成诉率”考核,有利于推进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建设,落实辖区内社会矛盾纠纷的源头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