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宋晖 吴雪薇 马俊杰 文/图
昨日,“大唐盛世 法门珍宝——唐代文物精品特展”正式在福建博物院开展,特展持续展出至12月24日。此次特展由福建省文物局指导,福建博物院、法门寺博物馆主办,海峡都市报为独家协办媒体。
因何策划此次特展?法门寺等博物馆的唐代文物与福建又有多少关联呢?
关于盛唐的梦想与期待
在福博落地成真
本次特展共分为“大唐秘宝”“花萼相辉”“盛唐气象”三个单元,集合了8家博物馆的精美展品共计127组152件,其中,一级文物52组58件。
法门寺地宫、镇江丁卯桥窖藏是目前发现的两大唐代金银器窖藏,出土文物中,优美端庄的器物造型,高超精良的制作技艺,精致丰满的图案纹饰,集中反映了大唐手工艺品制作的杰出成就。昭陵博物馆、洛阳博物馆出土的唐代釉彩和三彩,造型生动、器物保存完整,代表了初唐到盛唐北方地区釉彩烧制的最高水准。
宝鸡市文物局副局长王明利表示,法门寺地宫珍宝和宝鸡青铜器、玉器等先后在国内近50家博物馆展出,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这次来到福州,也为深化陕西和福建两地的文化交流合作,对促进宝鸡文物与博物馆试点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也希望本次展览能让更多人了解宝鸡。
福建博物院院长傅柒生表示,我们对于西安、宝鸡、法门寺都有关于盛唐的梦想与期待,这个梦想现在福建博物院成真。福建与陕西虽然相隔遥远,但历史与文化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紧紧串联。“丝绸之路”也是“陶瓷之路”、“香料之路”,更是文化之路、友谊之路、和平之路、胜利之路,此次展览也通过文化遗产、文物珍品将“海丝”与“陆丝”相串联,备受关注与期待。
“海丝”“陆丝”珍宝
联结闽陕记忆
对于“海丝”与“陆丝”的串联在本次展览中的具体体现,法门寺博物馆文博专家权飞告诉记者,香、茶和琉璃的流传与发展,与福建乃至整个东南沿海地区息息相关。
据权飞老师介绍,唐代时,西方出产的高品质钠钙玻璃,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经由东南沿海传入内地,成为唐朝宫廷贵族手中的珍品,珍贵程度甚至比过工艺高超有“千峰翠色”之喻的浙江越窑精品秘色瓷;而产自西亚地区、阿拉伯地区的乳香,产于东南亚地区或马来半岛的沉香、檀香等珍贵香料,则在晚唐时期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经由广州、泉州、福州等沿海港口传入中国,成为唐代贵族政治宗教仪式及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兴于唐,盛于宋”的香料也促成了宋代福建与广东港口香料集散地的兴盛;而从唐代含有香料的“喫茶”茶汤,到宋代的点茶斗茶,再到明代的“轻饮”散茶的饮用方式,背后是南北饮茶习惯的互通与交流。
“在唐代丝绸之路中,茶就已经作为中国的特产开始出口了。”权飞说。在本次展览展出的精美宫廷茶器、香具、琉璃器中,观众将可以感受到“海上丝绸之路”对唐代宫廷千丝万缕的影响。
□现场特写
老人带海都报对照观展
本次特展在布展期间,就受到了社会广泛关注。海都报9月18日的“文物开箱”直播、9月20日的“记者探馆 带你感受大唐风韵”直播活动,均受到了数万网友围观、点赞。这些远道而来的“国家宝藏”点燃了市民们的观展热情,吸引观众走进福博,与大唐珍宝之间来一场“双向奔赴”之旅。展览期间将定时提供免费讲解,还将开展唐代茶道、香道、唐装互动体验活动,让群众能够参与其中,沉浸式了解历史、感知文明。
在展览现场,除了众多文旅达人前来探展拍摄之外,记者还遇见了一位年近九旬的陈姓爷爷,他戴着口罩,佝偻着身子,手上拿着四期登载有本次特展报道的《海峡都市报》。他认真听着权飞老师的讲解,不时拿起海都报仔细地对照浏览。
陈爷爷的家属告诉记者,老人以前是一位医师,也是海都报的“铁杆粉丝”,从海都创刊以来的第一份报纸开始,一直订阅到现在。“他现在常拿着放大镜,在家中对着报纸一点点仔细阅读,平时对地理、历史、文物等报道特别有兴趣,开展头一天,老人就迫不及待地专程跑来现场看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