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谈天说地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秋分时节,看看古代的丰收节

闽侯县大湖乡马墘村,正上演着“醉人秋色” (海都记者 马俊杰/图)

宋代马远庆祝丰收的《踏歌图》

9月23日,秋分,也是中国农民丰收节。二十四个节气中,目前升级为节日的节气只有两个,第一个是清明,第二个就是秋分。

为何秋分能升级为节日?秋分在二十四节气中有何特殊之处?

有春分、秋分

为何没有夏分和冬分

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秋分的“分”字,从古代字形上看,是把一件东西一分为二之意。此字中间是一把刀,两边是已被切成两半的东西。故《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秋分,就是秋之半,古称仲秋。而春分的含义也是一样,意为春之半。

但夏冬两季中间的节气却不叫“夏分”和“冬分”,而是叫“夏至”和“冬至”,这是为何?

其中的奥秘,是阴阳二气的转换。《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夏冬不言分者,盖天地间二气而已。方氏曰:‘阳生于子,终于午,至卯而中分,故春为阳中,而仲月之节为春分。’”意思是每年的气候变化无非是阴阳二气的转换形成的,阳气生于子月(十一月),终于午月(五月),至卯月(二月)阳气升至中点,而春分又在卯月之中,正是阳气行至一半之时,故谓之“阳中”。到了夏至,阳气已达终点,故称之为夏至。

同理,因阴气生于午月,终于子月,至酉月(八月)升至中点,而八月中气正是秋分,为阴气之半,故谓之“阴中”。到了冬至,阴气已达终点。冬至的“冬”字,也是“极”的意思,意为“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

古人认为,春分、秋分这两天是阴阳二气转换的关键节点,因日月代表阴阳,故于春分日祭日,于秋分日祭月,以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秋分的另一特殊之处是昼夜平均,一年中唯春分和秋分两日有这种现象,此后便是昼长夜短或昼短夜长。

秋分本是秋季最中间

为何中秋变成八月十五

“在唐代以前,中秋节就在秋分这天,”民俗学者高巍说,“古代秋天祭月,就在秋分,既祭祀月亮,也庆祝丰收。北京的月坛,就是皇帝在秋分这一天祭月的地方。在古代,每三年一次大祭,皇帝主祭,其它年份中则派大臣代为祭祀。”

按照节令,秋分才是整个秋季的最中间,所以秋分才是中秋,但为何中秋节会变成八月十五呢?

在历法中,二十四节气偏于太阳历,而中秋节则以月亮为标志,因此两者之间难免出现误差。高巍说:“既然要祭月,当然是月圆之夜最好,秋分和八月十五两个日子虽然很近,但并不总是重合,所以后来慢慢就挪到了八月十五。”

秋分后蚊子嘴开花

咬人不再痒?

检索秋分诗,意外发现,还有诗人提到一种小动物,宋代韩琦《庚戌秋分》中说:“淅淅风清叶未凋,秋分残景自萧条。禾头无耳时微旱,蚊嘴生花毒渐消。”一到中秋,蚊子嘴就开花了,咬人不再痒。这是小时候父母常说的话,没想到在近千年前的诗句中居然见到。庚戌是熙宁三年(1070),这年的秋分日是八月初十,距中秋节只有五天。

古人“放假”庆祝丰收节

秋分之后,玉米、红薯、大豆、水稻等主要作物,正式进入收获的节奏。

古代虽然没有设立正式的丰收节,但也有类似的节日或民俗活动,即秋社。秋社最初为立秋后第五个戊日,一般在秋分前后,因此也有不少地方固定在秋分这一天举行秋社,祭祀土地神,以报大地养育之恩。

在一些地方,秋社的隆重程度比同样祭祀土地神的春社更高,因为秋社还有丰收之义,人们会以刚刚收获的农作物作为祭品,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在唐宋以后,秋社的祭祀意义已经逐渐淡化,变成了一种民俗活动和公共活动,人们在这一天停止工作,饮酒唱歌庆祝节日。唐代张籍《吴楚歌》说“今朝社日停针线”,明代《遵生八笺》中载“社日令男女辍业一日”,这里的社日,都包含春社和秋社。

在古代,一些农村还有秋分“走社”的习俗。古代是熟人社会,人口流动性非常低,邻里互助是农村社会的基本形态之一,播种、收获等农忙时期,一家人往往难以完成工作,邻里互助是常态。因此,在秋天收获之后,乡邻之间会互相走动,答谢对方的帮助。

吃肉也要有仪式 推举专人公平分肉

秋社是庆祝丰收,当然离不开美食。

“吃肉还有仪式,在祭祀社神的地方,派一个人切割祭祀之后的牲畜。因为不能出现分得多少不均的情况,所以这个分肉的人是大家推举出来的,要求是公平公正。”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徐龙梅说。

宋代胡宿的诗《田舍》中有“牧童唱田歌,孺子宰社肉”。“孺子”是指汉朝的陈平,字孺子。据《史记》记载:陈平没有发迹的时候,在家乡祭祀活动中担任主持割肉的人,他把祭肉分配得很均匀。父老乡亲们说:“好,陈家孩子适合做分割祭肉的人!”陈平回:“假使以后让我主持天下,也会像分肉一样办事公正。”后来,陈平官至丞相。

唐代刘言史作诗《嘉兴社日》中有:“今年社日分馀肉,不值陈平又不均。”意思是:今年社日分余肉,没有遇到陈平这样的人,所以又不均匀。

“社肉又称福肉,据说吃了就能得到社神的福祐,小孩子吃了社肉还能伶牙俐齿,增强语言功能。”徐龙梅说。

我国农耕文明已传承了数千年。虽然现在已进入工业化、信息化的时代,但国家对二十四节气文化仍十分重视。自2018年起,每年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从此以后,秋分从时令节气“摇身一变”成为具有鲜活现代感的重要节日。

(综合广州日报、江南时报、新京报、北京晚报)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