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MA08版:史话 上一版   

博物馆里看中秋

梅月嫦娥图(局部)

王献之行书中秋帖卷

唐 “大吉”嫦娥月宫纹菱式铜镜

宋 瑶台步月图

宋 赵佶闰中秋月帖册页

宋 兔纹砖雕

绿色缎绣桂花玉兔金皮球花纹八月花神衣

N北京晚报 澎湃新闻 故宫博物院 文/图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每年的中秋之夜,皎洁的月光照彻人间,天南海北的人们都在共度团圆之夜。古诗词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寄托了人们美好的心愿,李商隐的《嫦娥》描述了人间浪漫的幻想与神秘的传说,嫦娥奔月、玉兔捣药的故事流传甚广,更是被古人刻画在了一件件精美的文物之中。从各大博物馆的藏品中搜寻嫦娥和玉兔的踪迹,感受古代的文化内涵与艺术魅力,也是欢度中秋节的一大乐事。

古画 月中嫦娥玉兔伴

清代画家费丹旭以画仕女闻名,他笔下的仕女形象秀美,用线松秀,设色轻淡,别有一种风貌。费丹旭的儿子费以耕画承家学,其笔下仕女恬适文静、温婉可人,举手投足间的静雅气质,有着迷人的魅力。费以耕与清代画家张熊合绘有《梅月嫦娥图》扇页,现藏于故宫博物院。此图为民间脍炙人口的嫦娥奔月主题,画中所绘嫦娥鹅蛋脸,形象古典秀美,体态婀娜,气质娇柔,描绘了当时人们心目中的理想美人。所绘墨梅横向出枝,其秀美的花形,成功地烘托出嫦娥清雅脱俗的仙姿佚貌。

故宫中收藏的中秋题材的图画中,以清代画家的作品为多。冷枚是清代宫廷画家,他创作的《梧桐双兔图》中,野菊满地,桂花飘香,高大的梧桐树下,两只肥硕的白兔惬意地在草地上嬉戏。该图景物细腻逼真,色彩和谐宁静,具有光影的效果和体积感,是受西画影响的中国画作品。

李世倬善画山水、人物、花鸟、果品,各臻其妙。据说李世倬幼年跟舅舅高其佩学画,几乎学到乱真出奇的地步。李世倬又被称为李太常,概因其官至副都御史,曾任太常。李世倬的《桂花月兔图》(扇页)绘于雍正六年(1728年),现藏于故宫博物院。该图构思巧妙,一只白兔居于画面主体,通过其仰视的目光,可见左上角被桂树叶遮掩的半个月亮,从而生动地点出中秋时节白兔与桂花和明月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之间内在的美好传说。

曾在乾隆朝担任东阁大学士兼领户部的蒋溥也有出众的绘画技艺,他是雍正朝文华殿大学士、太子太傅蒋廷锡之子,蒋廷锡就擅花鸟画,被视为“蒋派”花鸟画的开创者。蒋溥的《月中桂兔图》绘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中秋,现藏于故宫博物院。该图以墨笔绘圆月,月中玉兔以干笔写皮毛,焦墨点睛,形象生动可爱。桂树以墨笔绘枝、叶,笔法细腻老到。桂花以橘黄色点染,其温暖的色调为冷月寒宫增添了几许暖意。画作题诗巧妙地将诗、书、画三者紧密结合,把月中玉兔、桂树的优美传说演绎得美轮美奂。

故宫中还收藏有宋代画家刘宗古所绘《瑶台步月图》,此图画平台一座,台下树梢掩映,台上四周玉栏环绕。三位仕女身着紫、白色长裙,立于台中,或捧供品,或捧茶盘,或手端茶杯作连天饮茶玩赏状,其态清闲自在。左右各立一童,执壶、扇相侍。图中仕女人物纤秀,风格婉约,景色空蒙。在宋代,中秋月夜不仅要赏月吃酒,还有非常重要的仪典:拜月。所谓拜月就是在庭院中焚香祭拜月亮神,说出自己一年的心愿,以求得保佑。据史料记载,当时的男子拜月一般是求得“早步蟾宫,高攀仙桂”,而女子拜月则主要是希望自己“貌似嫦娥,面如皓月”。正所谓“时人莫讶登科早,只为嫦娥爱少年”。

书法 徽宗挥墨咏中秋

王献之,东晋书法家、诗人、画家,王羲之第七子。王献之存世书迹有传本《鸭头丸帖》《中秋帖》《地黄汤帖》《送梨帖》,刻本有《洛神赋十三行》《十二月割帖》等。

曾被乾隆皇帝誉为“三希”之一的《中秋帖》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院,乾隆皇帝的书房三希堂,就是因为收藏了王氏家族中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王珣的《伯远帖》而得名。

《中秋帖》现存的原文是:“中秋不复不得相还为即甚省如何然胜人何庆等大军”,各界至今对此并没有统一的译文。有人译为:“中秋不复,不得相还,为即甚省如何?然胜人何庆?等大军。”也有人译为:“中秋。不复不得相。还,为即甚,省如何?然胜人何庆等大军。”还有一种说法:《中秋帖》是《宝晋斋法帖》所刻的王献之《十二月割帖》的不完全临本,原帖在“中秋”之前还有“十二月割至不”六字。

不过,也有人认为《中秋帖》并非王献之原作,而是宋代米芾临摹的。概因此帖用竹料纸书写,这种纸在东晋时还制造不出来,大约在北宋才出现。

宋徽宗赵佶的名声不太好,因为他是“靖康之耻”中被金兵俘虏的二帝之一。不过,赵佶在书画方面造诣颇深,他广揽天下书画人才,让这些人在翰林书画院进行书画研究和创作。

大观四年(1110年)的中秋节,赵佶在赏月时书《闰中秋月帖》,为瘦金体书,凡七行,共六十字。帖文为七言律诗一首,诗云:“桂彩中秋特地圆,况当余闰魄澄鲜。因怀胜赏初经月,免使诗人叹隔年。万象敛光增浩荡,四溟收夜助婵娟。鳞云清廓心田豫,乘兴能无赋咏篇。”《闰中秋月帖》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此外,故宫博物院还收藏有赵佶的《芙蓉锦鸡图》《祥龙石图》等书画作品。

器物 玉兔捣药福人间

除了书画作品外,各大博物馆中还收藏有一些和中秋有关的物品。

国家博物馆收藏有唐代“大吉”嫦娥月宫纹菱式铜镜,一圈弦纹将镜背分为内外两区,内区为月宫场景,中间为龟形镜纽。镜纽左下方,一只竖着耳朵颇为乖巧的玉兔正在捣药。右下方,一只憨厚的蟾蜍正在奋力跳跃。左上方,嫦娥仙子衣带飘飘,腾空而舞,一手托果盘,一手举着“大吉”铭牌。右上方是一棵枝叶繁茂的桂树。镜纽下方有一潭池水,其上有“水”字。间隙饰以流云纹,云气缭绕,似真似幻。“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整幅画面像笼罩在月亮的清辉中,浪漫而飘逸。

唐代流行月宫镜,玉兔、嫦娥、蟾蜍是固定的“月宫三人组”。故宫博物院也收藏有唐代的“嫦娥玉兔菱花镜”,整个纹饰突出了月宫的主题,且构图十分新颖。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兔子留给人们很多兢兢业业忙捣药的图画。故宫博物院中收藏的“汪斗山款麝香月墨”是乾隆时期的物品,墨为圆形,一面为月宫桂花树下玉兔捣药图,一面为“麝香月”填金隶书三字。由于本品内加药材麝香,因而也属于休宁派传统制墨产品中高级礼品墨、药品墨的混合。

故宫中还收藏有一件光绪年间的“绿色缎绣桂花玉兔金皮球花纹八月花神衣”,为戏中八月花神的专用衣,在中秋承应的二十出《草木衔恩》中,最后一出“共庆清秋呈艳舞”,八月花神与众花神同登仙楼,使演出更加奇幻辉煌。为突出八月中秋节令的主题,衣身主体纹样以白兔和桂花为主。白兔或卧或立,或跑或跃,机敏可爱,惟妙惟肖。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