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陈逸之 毛朝青 文/图
令人期待的中秋国庆长假9月29日拉开序幕,不少市民选择与亲朋好友相邀,前往各大景区、展览游玩,放松心情。其中,福建博物院的“大唐盛世法门珍宝——唐代文物精品特展”于9月22日开展,受到大众广泛关注。“精致”“有趣”“特别”,本次特展吸引不少游客前往福州一睹盛唐风采。29日,记者来到福建博物院,感受与大唐文物的“双向奔赴”。
穿传统服饰
观雍容精品
走进福建博物院4号展厅,扑面而来的浓郁唐风令人眼前一亮,熙熙攘攘的游客正在仔细观赏精美的文物,轻声交谈自己的见解。
9月22日,“大唐盛世法门珍宝——唐代文物精品特展”于福建博物院开展,展品包含来自法门寺的盛放佛指舍利的五件宝函、象首金刚铜熏炉、鎏金双蛾团花纹银香囊等文物,以及来自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等博物馆的唐代文物,共计127组152件,其中一级文物达52组58件。
“妈妈,这件文物有什么用途呀?”记者在展厅内看到,许多小朋友正在兴致勃勃地观察每件文物的细节,向家长询问文物的故事。“这次展览很难得,我特意带女儿来参观。”福州市民林女士告诉记者,虽然自己的孩子才上一年级,但她希望能带孩子感受唐代风华的熏陶。“我觉得这次展览很贴心,不仅安排了免费的定时讲解员,还张贴了二维码,我可以自己扫码了解,满足孩子对文物的好奇心。”
小吴和小秦今年大三,在杭州就读大学的她们趁着假期,来福州体验榕城风情。“我们做攻略时,在小红书看到唐代文物在福州特展的帖子,就增加了来福建省博的计划。”小吴告诉记者,她们特意穿着中国传统服饰前来观展。“这次展览不仅有难得一见的唐代文物,展厅的设计也十分贴合唐代的繁盛风格,仿佛穿越了一样。”
唐果子是盛唐传统美食
29日恰逢中秋节,许多观众特意参加了此次特展推出的唐代茶道、香道以及唐装互动体验活动,体验了一次“唐朝风”休闲生活。其中,“唐果子”的来源与制作过程令人好奇:唐果子从何而来?它与日本流行的“和果子”有什么渊源?后来的它演变成什么样?
对此,展览讲解员告诉记者,唐果子也叫“上生果子”“茶果子”,是一种传统的佐茶甜点,起源于唐,兴于宋;公元630至894年间,日本派遣遣唐使出使中国,将中国许多物品及制作方法带回日本,其中就包含了唐果子,其至今在日本仍有“唐菓”的称呼。
讲解员告诉记者,唐代甜咸糕点制作十分发达,唐朝百姓善于将点心做成半透明状,也善于将米粉染成多种颜色,形式多样,口味鲜美。在唐代,烧尾宴上可考的糕点就有二十几种:“金乳酥”“见风消”“巨胜奴”“玉露团雕酥”……唐代诗人王建有“一样金盘五千面,红酥点出牡丹花”之句,可见宫宴点酥场面。
此外,据史料记载,杨贵妃三姐虢国夫人家中的名厨邓连已在唐朝发明了豆沙的雏形:“吴兴米,炊之甑香;白马豆,食之齿醉。虢国夫人厨吏邓连,以此米捣为透花糍,以豆洗皮作灵沙臛,以供翠鸳堂。”透花糍等带馅糯米团可谓现代日本点心“圣郎”“大福”的前身。
由于晚唐社会动荡和时局不稳,此类点心等享受生活的物品没落,逐渐淡出了百姓的生活。不过,月饼的雏形在此时孕育而生,并在宋朝得到广泛发展。月饼最初系古人祭祀所用,被认为是中秋月神的贡品;后来,月饼逐渐演变为各家必备美食,人们将象征美好寓意的图案拓印在月饼上,寄予美好祝福。经过时代的发展,月饼逐渐出现分支,演变出“糕”“花馍”“粿”等食印艺术产物,为大众喜爱。
唐果子制作材料多样
据悉,唐果子的制作材料多样,有的是用糯米、粳米或者面粉揉捏而成,有的则是在大豆、小豆粉里加盐后油炸而成。古文献中曾明确记载了八种唐果子,分别为梅枝、桃子、鸽翩、桂心、黏脐、罐、髓子与团喜。此外,米糕类的果子有馅、猥饼、结果、捻头、索饼、粉熟、馄饨饼、能、鱼形、椿饼、饼饷、矩粒、煎饼等十余种,其命名来自果子的形状、味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