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说法 上一版 下一版  

“热梗”看不懂,新词层出不穷

网络热词 如何守住“正确表达底线”

N法治周末

“尊嘟假嘟”“听不懂思密达”“鸡哔你”……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作为网络世界的伴生物,五花八门的网络热词可谓层出不穷。在这些网络热词中,有不少都是网友创造出来的“新词”。这类词语的广泛流行甚至“入侵”书面语言意味着什么?如何规范这类网络热词的使用?查。

专家表示,对网络语言的表达,要有包容和宽容的态度。但是,也有一部分“暗语”,试图以合法手段掩盖非法目的,比如涉黄的暗语。对于“擦边”甚至违法违规的热词以及与善良风俗和伦理道德不相符的热词,应该尽早纳入到违禁词名单里。

网络流行语

甚至成为身份认同的一种方式

“尊嘟假嘟”“听不懂思密达”“鸡哔你”“oi”……每隔一段时间,在教育机构当老师的王雯(化名)都会从她的“00后”“10后”学生那里接收到一批最新的网络流行词汇。

工作中,为了与学生拉近距离,避免出现“代沟”,王雯需要了解这些年轻人爱用的网络语言,因为“要是什么流行词都不懂的话,确实没法跟他们沟通”。

据王雯观察,“00后”“10后”们喜欢“造新词”。有时候,她刚靠“百度”弄懂一些新词的含义和用法,这些词却很快不“火”了,可能就在第二天,一批新的网络词汇又在学生中间口耳相传。

“互联网时代,网络流行语层出不穷,是公众在网络语境中表达狂欢和语言认同的结果。”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法律语言研究中心副主任崔玉珍说。

崔玉珍长期关注网络语言的发展。她解释道,网络是虚拟空间,它为公众提供了广阔的自由空间,供公众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也充分彰显自己的个性。而网民以受过教育、充满好奇心和创新力的年轻人为主。这使得网络语言表达更具创新性,对公众而言更为新奇,也更容易引起共鸣。

社交网络的普及让一些网络语言实现快速、广泛的流行,形成网络流行语。“这种表达甚至成为身份认同的一种方式。”崔玉珍说。

一些新词一看就能猜到大概意思,王雯告诉记者,而一些出自追星圈的“热梗”则更隐晦。对于这些词,圈外人往往猜不出准确的含义,上网查也难以找寻“正确”答案。

事实上,常感到“看不懂别人在说什么”,想弄清“××是什么梗”的网民不在少数。

在成立于2019年的豆瓣“村通网——网络黑话指南”小组(以下简称“村组”),“有饭圈、游戏圈、网红圈等流传下来的江湖黑话,只有圈里人懂”,而且“各种缩写,新梗老梗,有人问有人答”。

在排名靠前的帖子里,“村民”们获得了对以下“热梗”“黑话”的解释:“尊嘟假嘟”是谐音梗,即“真的假的”;“岁月史书”意为一段时间后歪曲事实;“鸡哔你”是“击毙你”的谐音,出自抖音博主,后成热门模仿梗。

“擦边”甚至违法违规的热词

应尽早纳入违禁词名单

崔玉珍表示,网络热梗和网络流行语类似。网络梗作为一种符号化的网络表达,背后往往潜藏着某个群体独特的表达方式。可以说,网络热梗的背后体现的是特定群体在价值观或情感表达方面的共振、共鸣。同时,网络的即时性、主体的多元性、信息的爆炸性都会影响网络流行语的生命周期,因此网络流行语,网络热梗快速更迭。

针对网络热词,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和团队做过相关课题。据他观察,网络灰色地带的存在,青少年间流行的亚文化以及网络平台对敏感词的监管都是网络流行语、热词形成的原因。

朱巍表示,网络热词中,绝大部分是属于流行范围,又不涉及内容安全底线的流行语。对网络语言的表达,要有包容和宽容的态度。但是,也有一部分“暗语”,试图以合法手段掩盖非法目的,比如涉黄的暗语。他认为,对于“擦边”甚至违法违规的热词以及与善良风俗和伦理道德不相符的热词,应该尽早纳入到违禁词名单里。

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 语言使用者应取舍有度

网络流行语投射出年轻人的价值观念。今年年初,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面向1217名青年进行了调查,数据显示,93.8%的受访青年会在日常表达中使用网络流行语。47.1%的受访青年认为是网络时代需要更加精简、浅层的表达。其他看法还包括:大众对流行文化的盲目跟风。

记者梳理发现,近年来,网络用语还多次被收入权威辞书。去年,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重点项目《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完成新一轮修订,新改版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增补了近千条新词语,包括“共享经济”等反映时代发展的热词,还收入了“网红”“群聊”“群主”“脑补”“脑洞”等一些贴近日常的网络用语。

这并非网络用语首次被收入权威辞书。“吐槽”“拍砖”“接地气”等网络高频热词就曾入选《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三版)。第六版《现代汉语词典》则收录了“给力”“雷人”等网络词汇。第十二版《新华字典》也收录了“点赞”“粉丝”“刷屏”等多个新词。

崔玉珍认为,语言本身并无对错之分,但语言的使用者却应取舍有度。

她表示,网络语言是当今社会发展、网络文化更新的一种体现,更是当今社会现实的折射。从表达效果来说,网络语言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因此人们对网络语言的使用应有取舍。在取舍过程中,“守住正确表达的底线”是关键。她认为,不道德、不文明、失真的这些网络语言就应该被舍弃,在底线之上则可以容纳形形色色的文化和语言。

规范网络语言 是网络时代必然要求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家长和老师对于孩子使用网络词语有不同看法。有的家长不喜欢孩子使用网言网语,原因是不断冒出的新词“无形中让自己和孩子拉开了距离”;有的家长认为不必约束孩子的口头语,只要不影响书面表达即可;有的家长对网络流行语不置可否,但对一些“毫无意义的梗”在孩子们中间长时间流传的现象表示不解。

有专家表示,近些年,许多网络流行语从线上蔓延到线下,“入侵”学生作文,语言表达错误、中英文混杂,追捧谐音字、变体字等现象并不少见。如何防止孩子语言能力退化,也成为教育界忧心的问题。

在崔玉珍看来,网络语言的兴起和流行改变了人们的语言表达方式,同时对青少年的语言体系造成很大影响。这种情况应引起重视,及早进行引导,但也不用过分夸大其影响力。

崔玉珍解释道,网络语言简洁方便、诙谐幽默、情感丰富,很容易获得青少年的好感和认同。网络语言的流行,更是使得青少年把网络语言的使用看作是一种身份认同的象征。

“但语言使用都应具有语境性。网络语言是在网络上使用的一种语言,当前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网络语言进入了人们的生活当中,甚至进入了青少年的学习生活中。这会大大影响青少年对其他语境性语言的学习,导致青少年丧失了其他场域中语言使用的能力,最终被束缚在网络语言中。”崔玉珍说。

对于谐音字、变体字、玩梗等网络语言文字的无序异化现象,相关平台也已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采取了相应的治理措施。

去年7月,微博、抖音、哔哩哔哩等平台相继公布了对语言文字表达的规范要求,宣布将加大排查清理力度,完善关键词识别模型,建立正向引导机制。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网络语言文字野蛮生长的环境,有助于网络语言文字的表达回归规范严谨、风清气正的氛围。

有专家认为,平台的自发行为往往标准尺度不一,执行力度也存在差异,难以从根本上遏制“网络黑话”等乱象。因而,在法制层面对网络语言文字作出更为统一、更加明晰的规范,已是网络时代的必然要求。

记者注意到,年初,教育部制定并公布了《信息技术产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使用管理规定》(以下简称《管理规定》),首次以部门规章的形式,确立了不同类别信息技术产品使用语言文字应当遵守的规范标准。

专家认为,这一举措,对于维护语言文字价值、净化网络表达空间意义深远。

《管理规定》围绕基础软件、语言文字智能处理软件、数字和网络出版物三大类信息技术产品,明确要求其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时,应当符合国家颁布的语言文字规范标准,遵守公序良俗,并确立了一系列具体规范和标准。

专家表示,《管理规定》不仅为信息技术产品使用通用语言文字提供了细化性规范,而且大大提升了相关法律法规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必将有助于监测研究、规范引导网络语言文字的演变,遏制“网络黑话”等乱象,进而打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弘扬和传播中华优秀的语言文字文化。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