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闽台同根同源,血脉相连,在社会人文、青年交流、文化融合等方面互动热络。今年9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发布。《海峡都市报》今起开设《台胞的“融生活”》栏目,以一个个或温暖或进取或美好的鲜活故事,讲述台胞在两岸融合发展的浪潮中,建设幸福生活的故事。
N海都记者 吴雪薇/文 毛朝青/图
以大漆为主要材料的漆艺在两岸源远流长。作为漆器生产重镇,福州一直拥有从大漆原料加工到大漆工艺制作完整的产业生态。来自台湾台中的大漆艺人黄守堃,在2016年第一次来到福州参加两岸创作人市集后,便被大漆“黏”在了福建。开展大漆艺术创作,推广非遗技艺研学……他在漆艺的创作与推广上大展宏才。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在深化闽台社会人文交流部分提出,要促进文化领域融合发展,鼓励台胞申请福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而黄守堃2021年便已入选福州市非遗项目“脱胎漆器髹饰技艺”传承人。海都记者近日专访了黄守堃,感受他在福建打拼的广阔新天地。
漆艺鸟笛,吹响两岸非遗交流乐曲
走进黄守堃位于福州市工人文化宫“职工三创闽台家园”的工作室,一排排头尾相接的精巧竹管正整齐地架在木架上,两名徒弟细心将它们拿起,刷上一层漆,或红或绿或黑。
黄守堃将一支已经晾干的小竹管拿起,在唇间吹出清脆的鸟鸣声。这是一支鸟笛,一种台湾人童年耳熟能详的小玩具,黄守堃将其与福州的大漆结合起来,成为一种精巧又融合两岸文化回忆的工艺品。“我在台中丰原漆艺馆开发文创产品时就注意到,想要游客很快地了解和体验到‘漆’这种有趣的材料,鸟笛比我们通常所认识的碗、筷子或扇子都更要吸引人。”既是一件可爱的娱乐工具,又是附着大漆创作的精巧工艺品,黄守堃将这个小小的漆艺鸟笛带到福州,探索着最大众的非遗文创之路。
大漆是一种附着性好,并且耐腐、耐磨、耐酸、耐热,绝缘性好、富有光泽的材料,因此被广泛用于文物修复与器物设计中。一个斑驳的盒子,甚至破裂的茶壶,经由大漆修复,色泽可以温润自然,极富层次感。“但大漆技艺大多是沉闷的,好的作品价值可达上万,可登大雅之堂,但离一般人的生活很远。”黄守堃觉得,只有将大漆化入日常生活的小物件,以很低的门槛让人们感受到趣味与美感,做好活态传承,才能走进千家万户。
由台入闽,开创广阔新天地
黄守堃的祖籍在福建,“对福建,我是很亲切,很有感情的”。2016年,他第一次来到福州参加两岸创作人市集,就感受到了福建对两岸非遗传承的重视与保护,“大陆的非遗政策对手艺人有很好的保护,非遗文化的活动和交流也很多。有关部门经常组织开展两岸手艺人的交流活动,邀请台湾同胞、年轻创作人来榕参展,让非遗在沟通交流中更好地传承发扬”。因此,2017年,他毅然决定将事业“主场”由台湾转进福州,全身心投入漆艺的研究与创作。
他的工作室里,摆着不少大漆创作的工艺品:用老门板改造的茶盘、麻绳为胎髹漆塑形的大漆茶杯、用大漆修缮过的茶壶……他尝试将漆艺与陶器、软木画、牛角梳等物件相结合,创作出不少别具风格的漆艺作品。
来榕创业六七年,黄守堃持续致力于融合两岸元素的漆艺创作与推广:收徒授课、参加两岸艺术与文创展,或者积极走入社区与中小学,开展文创体验课,让市民与游客们都能感受漆艺之美。其中一位24岁的徒弟小白出身服装设计专业,对传统手工艺很有兴趣。“和黄老师学习漆艺,希望探索更多文创推广的前景。”小白对记者说道。
2021年,黄守堃获评福州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脱胎漆器髹饰技艺”传承人,是目前福建省内漆艺方面唯一获选非遗传承人的台胞。
“我有着台湾观光农场的运营经验,也有着大漆创作手艺,只要以合适的渠道落地,就有着源源不断的‘造血’能力。”黄守堃对于自己在漆艺产业中的推广能力很有信心。目前,他已经接受位于宁德的一家文旅团队的邀请,计划前往古田县新建村,将漆艺元素嵌入其中,因地制宜发展研学旅行,与当地团队共同助力乡村振兴。他也希望,引入非遗元素,助力古田新建村整合资源,能为当地打造文旅新场景,也搭建一个两岸交流平台,为后续希望创业落地乡村振兴的台胞探索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