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柳小玲
田米 文/图
90后黄宝辉,是泉州小有名气的古琴制作师。他出生于漳州漳浦一个木匠家庭,成年后精通木匠手艺。
10多年前,一次偶然间接触古琴后,黄宝辉不仅习得了古琴音律,还开始学斫古琴,这样既会弹琴又会斫琴的人在泉州可谓凤毛麟角。日前,记者来到黄宝辉的工作室,探访他如何雕琢“天籁之音”。
迷琴
十年坚守源自家庭熏陶
黄宝辉的其中一处工作室位于泉州台商区百湖畔。当天,只见他显得有点清瘦,为人沉稳低调。工作室的墙上,挂满了一张张他亲手制作的古琴,古朴而典雅。
聊起对古琴的初印象,记忆最先停留在了木坯上。他说,过去家中父辈都是做木工的,时常会有江浙一带的人家找上门来,委托他们帮忙赶制琴坯。
琴材以古为贵,因此绝大部分好的古琴,都要用百年以上的老杉木、老梓木制作而成,也有非常珍贵的老青桐,非常少。父亲会从天南海北搜罗来这些古老的木头,它们大多是从古厝和寺庙中拆下的。最终在他们的巧手下,变成一张张木坯。
18岁那年,黄宝辉跟随父母来到泉州读书生活。一次在上书法兴趣课时,教课老师用古琴弹奏了一首曲子,从此他开始痴迷上了古琴,他四处求学,师从浙派琴家黄德源先生,深造古琴艺术。
念琴
一张古琴解读古今传承
善弹者善斫,黄宝辉在大一时开始学习斫琴。当时,他正好就读于泉州师范学院工艺美术专业,学到了漆艺的制作方法。
大漆是制作古琴的重要环节,古琴经过髹漆后,不仅木质能得到保护,音色通透而稳定,还能增强琴体的美观和手感的温润。加之此前就掌握了木匠活,又懂古琴音律,黄宝辉学做古琴很快就上手了。
黄宝辉拿出一张棕色的古琴,虽称不上精致,却也是简约大方,琴底刻琴名“快雪时晴”四字,名字取自他最喜欢的王羲之字帖。
“这是我做的第一张琴,2010年开始做,2013年才完成,前后用时将近三年时间,造型很简单,区别于传统古琴的模样,当时就想第一张做个不一样的。”回想制作过程,黄宝辉说,那真是既有挫折打击,也有不少乐趣。挫折是自己没经验,好多地方都费了半天劲。当第一张琴完成之后,心中油然而生的成就感便是乐趣所在。一张好的琴弹得时间越久,声音会愈加通透,如今这张古琴琴龄已达10年,是黄宝辉的心头之爱。
过去十年里,凭一颗匠心,黄宝辉在一刨一凿中已经斫制出上百张古琴,传承着千年古音。
斫琴
200道工序体现苍古之美
经过十余年的思考和摸索,如今黄宝辉已熟练地掌握了斫琴技术。他制作的古琴需要经过木胎、灰胎、髹漆和安装配件四个大的步骤,有选材、斫型、髹漆、上弦等10多个主要环节200多道工序。
在他的工作室内,一根根直径三四十厘米的老木头,静静地躺在角落里,仿佛能听见它们与历史的对话。
黄宝辉在工作台前专注地工作着,他熟练地刨着一块古木,刨花像雪片慢慢滑落,“刨木头的时候很解压,闻着香木味,心情也跟着顺畅许多”。
一把古琴的构造,外形吻合“天圆地方”的思想。为制作好古琴,他要查找古琴实物图谱和大量琴书文献。他向记者展示了一张他仿制的宋徽宗琴器“松石间意”的古琴。琴体髤黑漆,黑色中有隐隐红光,通体呈细密的冰裂牛毛断纹,透露出一股清冽修长的文人气质。
2019年元宵节期间,泉州市区新门街“古韵鲤城”展厅内,数张古琴陈列其中,皆出自黄宝辉之手。他还为我们弹奏了古琴曲《卧龙吟》,其铮铮之音,如惊涛拍岸,风卷残云,指端似有雄兵百万,听似山间小溪清澈见底,非心旷神怡者不能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