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李嘉琪/文 李艳玲/图
双节长假后,周末研学游成为很多孩子打开假期的新方式。而家门口的博物馆因其便捷的地理位置、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成为热门“打卡地”。鎏金双蛾团花纹银香囊、八瓣团花纹蓝色琉璃盘、三彩马、八棱净水秘色瓷瓶……在“大唐盛世 法门珍宝——唐代文物精品特展”的吸引下,上周末,福建博物院迎来了一波研学游热潮,许多孩子组团来观展,一睹大唐风华。
文物彩蛋中 感受中国文化
10月14日上午9点,记者在福建博物院门口看到许多家长送孩子来参加研学。他们参加的是智慧海都与周末趴趴行联合推出的独家研学活动——“行走的博物馆 会玩的唐朝人”研学半日营,由专业讲解员带领孩子们参观“大唐盛世 法门珍宝——唐代文物精品特展”。
据了解,“大唐盛世 法门珍宝——唐代文物精品特展”于9月22日至12月24日在福建博物院举办,展品包含来自法门寺的盛放佛指舍利的五件宝函、象首金刚铜熏炉、鎏金双蛾团花纹银香囊等文物,以及来自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等博物馆的唐代文物,共计127组152件,其中一级文物达52组58件。
“这次特展堪称文物界的‘长安三万里’,展出的象首金刚铜熏炉与电影《长安三万里》中的香炉很像,我家孩子也看过《长安三万里》,我希望他能自己发现一些文物彩蛋,在研学中了解更多文物背后厚重的历史、生动的故事,在书本和课堂之外感受到中国的文化底蕴。”一位家长说。
填写任务卡 带着问题观察文物
能接触到这么多堪称国宝的文物自然是好,那么如何让孩子们看得懂、听得懂,让研学做到真“研”真“学”呢?研学活动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该系列研学活动配备来自西安的专业讲解员,杜绝“信口开河”式讲解,并且为每一位孩子全程配备了专业耳机,有针对性地挑选重点文物,结合历史典故寓教于乐。
一段段历史的发展,一件件展品的内涵,随着讲解员的娓娓道来,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一双双水汪汪的大眼睛紧紧盯着展柜内陈列的各类宝函、香囊,生怕自己错过了什么。
“这个香炉看着好熟悉呀!对了,和电影《长安三万里》中岐王府里的几乎同款!”孩子们时不时发出的阵阵惊呼声,表达了他们内心的惊叹与认识新事物的欣喜。
“盛唐器皿纹样知多少?”“唐三彩在釉彩上使用了我国独有的什么工艺?”与“游而不学”的打卡式研学不同,记者在2号展厅内看到,研学半日营的孩子们正在填写独家设计的任务卡,他们带着问题边看文物边观察、思考,从而真正地实现“学古通今,古为今用”。
□讲述
“这香囊和我玩过的陀螺仪很像”
活动最后,孩子们收获了大唐文创明信片、特展盖章,并与记者分享了本次研学的收获与感受。“唐三彩的鎏金工艺主要是先将水银涂在器物上,再将要鎏上去的金属放上去,然后拿去烧制。但是制作之后很多人都因此死亡,因为水银是有毒的。”来自小柳小学的姚念宸从唐三彩的鎏金工艺中知道了水银的毒性。
讲解员介绍,这次参加特展的大唐皇家珍宝里,有象首金刚铜熏炉、鎏金银龟盒、素面银香炉并碗盏、鎏金伎乐纹银香宝子等不少熏香用具。而令人震撼的一件熏香珍宝,是国内唐代香囊存品中,制作最精美、体量最大的香囊——鎏金双蛾团花纹银香囊。
来自花园小学的邱钧裕则表示,他印象最深刻的正是鎏金双蛾团花纹银香囊,“不管香囊怎么滚动,里面的焚香盂始终保持水平,香料与香灰、香火不会漏出来。很神奇呀,这和我玩过的陀螺仪很像,但古代中国人千年前就掌握了这种黑科技,而且还比国外早很久,我很佩服他们”。
跟着唐妞探秘法门珍宝
据介绍,该系列研学半日营自10月11日发布后就报名火爆,10月团期已报满240人,11月团期火热报名中。
“为了满足周末博物馆研学的需求,我们还推出了‘跟着唐妞逛博物馆——探秘法门珍宝’研学一日营,除了参观文物,还能体验花钿制作和考古挖掘,在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中展开大唐盛世的画卷。两期活动分别在10月21日和10月29日,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海都宝贝出发’进行报名。”研学活动有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