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谈天说地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农历九月天,菊花有佳色

N新华 北京日报 北京晚报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10月15日,农历九月款款而至,这是菊花绽放的时节,一朵朵、一丛丛、一簇簇,将深秋装扮得妩媚多姿,五彩斑斓。

农历九月也叫菊月

天津民俗专家、专栏作家由国庆介绍,在我国古代,一年分四季,每季各有三个月,这三个月又分别用“孟、仲、季”表示。比如农历九月是秋季的最后一个月,因此称“季秋”,或称“暮秋”“深秋”“凉秋”“晚秋”“杪秋”等,这些雅称既浪漫又唯美。

进入农历九月,天便冷了起来,此时万木萧瑟,落叶纷飞。当秋寒渐深,菊花就迎来盛开之时。

菊花,不仅品种繁多,而且花姿俊美,五彩缤纷。由国庆说,菊花通常在农历九月开放,俗称“九月菊”。《礼记·月令》讲秋季的特征是“季秋之月,鞠有黄华”,“鞠”即“菊”最初古字,《四民月令》也说“九月采菊”,所以菊花成了农历九月的标志之一。这也让农历九月有了一个雅致的名字——菊月。

晚开晚落 被称为花中“最寿者”

菊花起源于中国,是最为古老的花卉品种之一,更因其晚开晚落,纷然独荣于季秋之时,被称为花中之最寿者。

古人很早便将菊花入药,并由此发展出了菊花酒、菊花茶、菊花糕等独特饮食。

古人用菊花酿酒的历史十分悠久。早在战国时期就已有重阳节登高、野宴、佩戴茱萸、饮菊花酒的习俗,汉代的《西京杂记》中记有菊花酒的酿制方法:“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

菊花只在深秋开放,美酒需等一年方成,于是今年的相聚,便为来年的再会埋下了伏笔。孟浩然“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过故人庄》),白居易“更待菊黄佳酝熟,与君一醉一陶然”(《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无不是在此刻的欢聚中,畅想来年再会的美好。

至于赏菊之传统,则不得不论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这千古名句中,菊花的柔美坚强,与山的巍峨雄壮相得益彰。

菊花最早生长于野外,至唐宋时,成为人工培育的重要花种。宋人爱菊、养菊、斗菊,写《菊谱》,举办菊花大会,真正将“种菊”变为了一门技艺。

菊花饼,你吃过吗?

在古代,人们种植菊花的目的之一就是入药。

菊花味寒、性甘,其主要功效之一是散风清热。清代的《医级宝鉴》记载:“菊花辛散苦泄,微寒清热,入肝经,既能疏散肝经风热,又能清泄肝热以明目,故可用治肝经风热,或肝火上攻所致目赤肿痛。”在《神农本草经》中,菊花被列为上品,“用之得当,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

菊花的养生疗疾功效不仅直接体现在药用中,也以日常饮食出现在百姓的生活中。在古代典籍里,记载着不少食菊的方法。例如,南宋石狮籍美食家林洪的《山家清供》中记道,“紫英菊”是“春采苗叶洗焯,用油略炒熟,下姜盐作羹,可清心明目”;“金饭”是“采紫茎黄色正菊英,以甘草汤和盐少许焯过,候饭少熟,投之同煮。久食,可以明目延年”。清代的朱彝尊还曾记菊花饼的吃法,称“黄甘菊去蒂,捣、汁,自糖和匀,印饼。力日梅成膏,不枯,可久”。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