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是结婚佳季,刚刚过去不久的中秋国庆“双节”长假,不少新人扎堆举办婚礼。虽说如今结婚倡导移风易俗,婚事简办,不少父母还是会给女儿准备嫁妆。不管嫁妆多少,都是父母对女儿满满的爱。
那么,嫁妆始于何时?古代父母能有多宠女儿?今天的《史话》,就来看看文物里那些堪称“天花板”的嫁妆。
春秋霸主给女儿啥嫁妆?
且看“水上动物乐园”
收藏于山西青铜博物馆的国家一级文物“晋公盘”,可谓是古代“天花板”嫁妆的代表之一。
在商周时期,青铜器是王室贵族身份的象征,往往带给人一种冰冷、肃穆的感觉。但晋公盘却很温馨,它是2600年前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给宗室长女孟姬准备的嫁妆。
这件晋公盘,是一种盥(guàn)器(洗涤的器具),与一个叫匜(yí)的物件配合使用。匜负责倒水,盘负责接水,手就放在盘子上方洗。
晋公盘仿若一个“水上动物乐园”,在盘内底中央,一对精美的浮雕龙盘绕成圆形,盘上饰有鸟、龟、鱼、蛙等多种动物。最有趣的是,19个圆雕动物均可360度旋转。当水流下来时,盘中的小动物们就会被赋予“生命”,水鸟的嘴一张一合,乌龟的头一伸一缩,若隐若现的游鱼、嬉戏追逐的青蛙,一旁的小鸟叽叽喳喳闹个不停,盘中仿佛定格了晋文公陪伴爱女,在池塘边嬉戏的童年美好瞬间。
制作难度拉满
2600年前的“黑科技”
2600年前的晋公盘,甚至比现在的儿童玩具还要精妙。晋国的工匠们是怎么做到的?专家通过X光-CT断层扫描技术,揭开了它的铸造奥秘。
晋公盘是通过分铸法铸造而成,它的附耳、人形三足、动物构件和盘体等都是分开铸造的。
其中,最精妙的是盘内动物构件的铸造,动物体内均有立柱支撑,铸造时,需要先做出立柱,再用动物的泥心包裹住立柱顶部,配合外范浇铸铜液,这样便能让动物实现360度旋转。
精巧又可爱的晋公盘,不仅展现了2600年前工匠的手艺,也展现了春秋时晋国强大的综合国力。它是青铜文明的见证,更是青铜文化的延续和传承。
“爸”气十足的铭文
承载跨越千年的父爱
除了有趣的外形和奇巧的构造,晋公盘上的铭文也大有乾坤,内壁上7处铭文,共183字。
铭文先是追溯晋国的先祖唐叔虞辅佐周武王平定天下的事迹。随后,记述晋文公的父亲晋献公开拓疆域的功绩。之后,晋文公自表决心,“余唯今小子,敢帅型先王”。最后,铭文举重若轻,落在了对女儿孟姬的嘱托和期许上,“作元女孟姬宗彝盘,宗妇楚邦,于昭万年,晋邦唯翰,永康宝”。
整篇铭文“霸(爸)”气十足,表达了两个中心思想,我们晋国家大业大,可不好惹,希望我的女儿永远喜乐安康。既表现出晋文公时期晋国的盛世气象,也彰显出一位父亲的拳拳爱女之心。
这件“晋公盘”曾被盗卖出境,2019年,山西省公安厅从境外成功追回,让这件带着满满父爱的文物回家。
嫁妆上的这33个字
意味着什么?
同样把对女儿的爱刻在嫁妆铭文里的,还有西周时期的贾国国君。“子子孙孙永宝永享”,这是一位父亲对远嫁异国女儿的殷殷期盼。
长女孟姬出嫁的这天到了,路途遥遥,此生或难再相见,贾国国君贾伯命人打造了两只壶,作为女儿的嫁妆。
这对壶收藏于中国文字博物馆,整体线条流畅优美,纹饰华丽。壶颈两侧,有一对活灵活现的龙形兽首环耳,眉角上扬下卷,眼睛炯炯有神。壶盖外侧有短短的8行33字铭文,将一位父亲对女儿远嫁的依依不舍之情,展现在我们眼前。
铭文写着:隹王二月既死霸丁亥贾伯作世孟姬尊壶用享用孝用祈万寿子﹦孙﹦永宝用享(某年二月既死霸丁亥日,贾伯为出嫁世国的女儿铸造此对尊壶,并用于祭祀祖先神灵和祈求万寿之用)。
那一天,载着丰厚嫁妆的车队,陪着孟姬踏上远嫁他乡之路。这对贾伯壶以及其他嫁妆陪伴主人,在异国他乡度过了婚后的漫长时光。
2000多年后早已物是人非,但贾伯壶上依然清晰的文字,记录了永不褪色的父爱。
关于贾国的历史,传世的文献资料并不丰富。而贾伯壶的出现,验证了《左传》中关于贾国的记载,明确了贾国的等级为较高的伯爵国。
“天下第一剑”
是越王给女儿的嫁妆?
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的越王勾践剑,被誉为“天下第一剑”。你知道吗?它可能也是件嫁妆。
1965年,在湖北江陵望山一号墓出土了一把春秋战国的青铜宝剑。即使深埋地下数千年,当剑从剑鞘中抽出时,仍寒光凌厉,光洁如新。在剑的近剑格处,写有两行鸟篆铭文“越王鸠浅,自作用剑”。经考证,鸠浅是勾践的通假字,从而确定了剑主人是越王勾践。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千古流传,家喻户晓。越王勾践剑在望山一号墓出土,望山一号墓地处现在的湖北荆州。这座墓的墓主是战国中期的楚国贵族悼固。当时的越国位于现在的浙江一带。春秋时期最后一位霸主越王勾践的佩剑,为何出现在千里之外的楚地,甚至成为楚国贵族的随葬品?学者们一直争论不断。
有学者猜测,这是楚国从越国掠夺的战利品,越国被楚国所灭,墓主悼固作为楚国王族,勾践剑可能成为赏赐而陪葬。
还有学者猜测,这把剑是越王勾践女儿的嫁妆。楚越联姻,楚昭王娶越王勾践之女为妃,勾践将此剑作为女儿的陪嫁品。而墓主悼固作为楚国王族,勾践剑可能成为他的陪葬品。
清朝皇妃的“白菜”嫁妆
上面还有两只蝈蝈
用剑给女儿当嫁妆,越王勾践满满的“霸气”。而“土气”的白菜也能当嫁妆,你见过吗?
目前收藏在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人气宝贝”——清代翠玉白菜,就是一件嫁妆。
这件翠玉白菜,由一块一半灰白、一半翠绿的玉雕刻而成,工匠把绿色的部位雕成菜叶,灰白的部位雕成菜帮。
这件翠玉白菜原是紫禁城“永和宫”里的一个摆件,是光绪皇帝的妃子瑾妃的嫁妆。
当你仔细观察它的时候,会发现上面有两只螽(zhōng)斯虫,也就是蝈蝈儿。在《诗经·周南》中有“螽虫”一篇,是祝福他人子孙众多的诗篇,所以这件翠玉白菜也寓意着多子多福。而在民俗上,白菜还素有“坚贞纯洁,清清白白”的寓意;同时,白菜谐音“百财”,有聚财、招财的含意。
□知多一点
嫁妆始于 春秋时期
从史料来看,结婚时,娘家人给女儿陪送嫁妆的风俗,在春秋时期已出现。《左传·哀公十一年》记载,“辕颇为司徒,赋封田以嫁公女”。当时,鲁国大夫辕颇担任相当于如今自然资源部部长的司徒一职,对封邑内的土地征收赋税,用来作为鲁哀公女儿的嫁资。
那时不只诸侯嫁女有嫁妆,民间也已普及。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国风》中,有一首反映卫风的诗歌《氓》,里面便提到了卫国女子出嫁时的情形:“以尔车来,以我贿迁。”“贿”即有嫁妆之意。这是女子对其未婚夫说的,大概意思是,你驾着马车快来吧,我带着嫁妆嫁到你家去。
随后的战国时期,嫁女要陪送嫁妆已成普遍的社会风气。从考古发现来看,那时的嫁妆还很丰富。如1986年在湖北荆门包山发现的一座战国楚墓中,出土了许多珍贵的文物,其中有一只“彩绘出行图夹纻胎漆奁”,奁盖壁上绘有一幅出行图:整幅画面由26个人物、2辆骖乘(三匹马拉的车)、2辆骈车(两匹马拉的车)、9只大雁、2只狗、1只猪构成,另有衬托场景的5棵大树,所反映的内容即是当时女子出嫁场景。
猪、狗是那个时代很重要的家庭财富,用之陪嫁女儿也属重要财物了。大雁则是当时新郎到新娘家迎亲时必带礼物,即所谓“执雁为礼”,也叫“奠雁”。
在古代,能当嫁妆的东西不少,除了家庭日常生活用品外,房子、土地、生产工具都可以当嫁妆。清人徐珂《清牧类钞·婚姻类》记录了一条当时黑龙江陪嫁风俗,当地有钱人家置办的嫁妆,一般有“鞋四十只、衣三十袭,包金首饰两事”,另外“洗衣盆、手巾、胰子”什么的,也都列入清单。
无论嫁妆是何物有多少,都饱含了父母对女儿满满的爱。
(综合央视、新华、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