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吴日锦 林良标 文/图
10月14日,“移山填谷——李硕卿诞辰115周年纪念展”在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展出,展览展出已故泉州籍著名国画家李硕卿61件国画精品,展期将持续到11月10日。在他的画作里,真实再现了60多年前的泉州民生工程基建潮。
李硕卿是我省重要美术代表人物,9岁时就能临摹72贤人像,后来曾因为两幅写实国画,引起国际关注。画展之外,海都记者探访李硕卿后人,还原一位传奇画家与一个传奇时代的精彩故事。
一生专注三件事
教书、竹编和画画
“父亲一辈子很传奇,他一生只干三件事:教书、竹编和画画。”李硕卿的儿子李崇正说。李硕卿祖籍惠安,1908年出生在泉州通源巷。4岁时,李硕卿曾生过一场大病,严重到昏死过去。绝望中,父母准备待天明把他埋了,然而半夜里,已经被放置于杂草丛中的他居然神奇复活了过来,这才有了他后面的精彩人生。
李硕卿从小尽显绘画天分,9岁就能临摹72贤人像。20岁考入上海新华艺术大学后,师从潘天寿、王个簃、诸闻韵、颜文梁等名家,先学西洋油画,兼修国画。26岁时,他创作的《蜀岗秋旅》入选省美术展,成为当时全省最年轻入展画家。40岁就有作品入选《中国美术年鉴》,一生中被中国美术馆收藏的作品多达10多幅。李硕卿学成后回乡,辗转多处教书育人。
1956年,李硕卿由泉州一中调入泉州工艺美术公司,担纲艺术指导。他主持开展竹编改良技艺,将艺术融入传统竹编工艺,使得泉州竹编工艺品一时名声大噪,产品热销东南亚,并一举打开了欧美市场大门。李硕卿用国画艺术为泉州美术工艺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1983年,华侨大学艺术系复办时,已75岁高龄的李硕卿再度出山,参与筹办并出任系主任,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的艺术骄子。
一处文物
因他而免遭破坏
此次展出的61件精品里,既有李硕卿最擅长的紫藤,也有他长期钟爱的泉州风光。
泉州著名的老八景就是李硕卿创作出来的。他的女婿告诉记者,上世纪50年代初,李硕卿到杭州、上海、南京等地写生,看到各地都有对应的《名胜八景》,李硕卿触景生情,觉得泉州也应该有自己的八景。回泉后,李硕卿每个周末都要踩着自行车,带着写生本,踏遍了泉州各个景区,画出了《小山丛竹》、《双塔凌空》、《笋江月色》、《东湖荷香》、《凤山春晓》、《清真夕照》、《玉毬风动》、《崇福晚钟》等自己心目中的泉州八景,引起了很大共鸣。据说,当年在创作《玉毬风动》采风时,李硕卿发现有附近的村民欲将该巨石炸毁,他赶紧骑着自行车向当地有关部门报告,才使得风动石免遭劫难。
两幅写实国画
曾引起国际关注
此次展出的作品中,最令人瞩目的,是一组反映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泉州乃至八闽人民群众战天斗地,开公路修水库等劳动场景的写实巨幅国画。
真正让李硕卿奠定画坛地位的两幅画,一幅是1956年福建鹰厦铁路开建,李硕卿从来舟步行到邵武,走工地,住工房,整整半个月,写生200多幅,易13稿,创作的《移山填谷》,再现了沿线成千上万铁路工人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凿石穿洞的感人场景。
另一幅是1958年他与陈大业、陈书涛,深入惠女水库开挖工程,历时近三个月,合作而成的《惠女水库》。这幅画再现了万名惠女不畏艰险,开挖惠女水库的宏大场景,“惠女精神”正是因惠女水库而来。
1958年夏、1959年春,这两幅画作相继被选送苏联莫斯科参加“社会主义国家造型艺术展览”。李硕卿后人介绍说,两幅画作引起国际轰动后,主办方找中方人员了解李硕卿的身份。当时,李硕卿还只是泉州市美术家协会的会员,中方人员急中生智,直接介绍李硕卿为中美协理事,一时传为佳话。后来,《惠女水库》被收藏于吉林省博物馆,《移山填谷》被收藏于国家美术馆。著名美术评论家王朝文称《移山填谷》画作是“具有划时代意义,震撼中国画坛的佳作”。
李硕卿1961年所创作的《破金鸡灌晋南》则展现了泉州49个村、近万名群众,自金鸡桥下动工挖掘从南安金浦村到晋江青濛村11.5公里渠道的场景。1962年,郭沫若对此撰书150余字的“金鸡水利工程记”书法给予盛赞。
李硕卿在世时,与丰子恺等国内知名画家私交甚好,丰子恺曾多次到泉州探访,刘海粟、华君武、沈柔坚等名家也因他多次到泉州清源山老君岩写生创作。一生钟情紫藤的他,70年前曾在其故居门前种下一棵紫藤,如今,每年的三四月,李硕卿故居的紫藤花海是远近闻名的古城打卡点。
□人物名片
李硕卿(1908年10月10日—1993年12月30日),字云田,泉州人,著名国画家。1928年毕业于上海新华艺术大学。生前历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国画研究院创作成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长、福建省美术家协会主席、福建省文联常务理事、福建省民盟书画会主席、闽海墨会会长、华侨大学艺术系主任、泉州画院名誉院长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