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社会 上一版 下一版  

“逢秋悲寂寥” 确有其事

秋季易发“悲秋综合征”,心理专家表示,要学会调整生物钟,保证睡眠,增加营养,积极应对情绪波动

N海都记者 林涓

秋天一到,你会感觉心情不好吗?近日,“悲秋综合征”登上热搜榜,不少网友表示,秋天天气虽然变得舒适,但心情却莫名的“不美丽”,容易烦躁、情绪十分不稳定等。

那么,为何会出现这一情况?萧瑟秋日里,该怎么保持稳定的情绪呢?

为何秋季易发

“悲秋综合征”

为何秋季易发“悲秋综合征”?,福建省心理咨询与健康教育研究会副会长王永红认为,产生“悲秋综合征”的原因主要是自然环境、个人因素、社会因素三个方面。

王永红介绍,“悲秋综合征”,顾名思义,是指人们在秋季因天气、环境等因素影响,出现情绪低落、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这种症状通常表现为对日常生活失去兴趣,对未来失去信心。在生理上,还可能表现为食欲减退、体重下降等。“因为日照的变化,的确会给我们人的身体以及情绪造成一些影响。特别是入秋以后,日照减少,人体的激素分泌都会发生一些变化,会让我们产生情绪的波动。”

秋天到了,落叶飘零,没有春夏季生机盎然的景象,就如古人所说“自古逢秋悲寂寥”,易产生悲伤的感受。

个人因素方面,一些比较敏感的人,会因为日照少了,生物节律受到影响。同时,敏感的人还会因为秋天落叶飘落而联想到凄凉等等,因此这类敏感的人,在秋季的时候情绪更容易发生波动。

社会因素方面,她认为,秋天的时候,随之而来的很多压力来了,特别是职场上的人,一般都在这时开始关注年底效益。除此以外,还有一部分人马上面临春节年底回家的一些压力,例如经济状况、婚恋状况等,这些都是在转向年底的这个时节中,会让人压力剧增的状况。

该怎么应对秋季综合征

那么,该怎么应对这个秋季综合征呢?王永红建议,要建立一个积极的心态。“‘自古逢秋悲寂寥’的下一句诗句是‘我言秋日胜春朝’,诗人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其实这个就是以一种积极的心态来面对这个问题。”

其次,要学会去调整生物钟,保证睡眠,饮食方面增加一些蛋白质等的营养,并增加一些社会性活动,“多跟朋友做一些交流,然后有苦闷的时候,找人倾诉。不要老是自己躲在屋子里头,特别是经常在室内工作的人,他本身日照就少,那么他向外发展的机会就少,所以要主动地去创造这些机会外出。”除此以外,还可以进行适当的运动,运动会让我们的身体产生各种激素的变化,特别是内咖肽、多巴胺啊,这种好的激素会让人心情愉快。

王永红提醒,如果真的出现久久陷入“悲秋综合征”中无法自行走出,产生了抑郁焦虑等比较严重的情绪时,需要及时寻找专业人士进行心理干预治疗。

□小贴士

如何照顾好情绪?

那么,面对这种情况,秋季该如何照顾好我们的情绪呢?医生建议:

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在天气晴好的时候,多出去走走。既能接受光照、调节激素分泌,又能欣赏美景、转移情志。适当增加运动量也能平静情绪、缓解压力。

适当放松。面对较大的生活、工作压力时,可以为自己列下清单,将待办事项分轻重缓急排序处理,状态实在不好时,要允许自己停下来,以免把“弦”绷断了。

学会倾诉。要学会“借力”,向亲人、朋友倾诉寻求帮助,必要时到专业医疗机构就诊。

晒太阳扩胸。最简单的办法是每天至少20分钟晒着太阳扩胸。从中医角度上说,晒太阳和扩胸都是振奋胸阳的方法,阳气的振奋是驱走心中阴霾的最好办法。

充足睡眠。应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不熬夜,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睡眠。

合理营养。在饮食方面,一定要注意养成吃早餐的习惯,尽可能食用牛奶、蛋、水果等,补充蛋白质、钙和维生素,以增强人体的耐力与意志力。多吃应季的食物,如莲藕、莲子、甘草、红枣、龙眼等。

(中青报、北青报)

□知多一点

古人为何总悲秋?

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秋天是以怎样的面貌出现的?今天,我们邀请到了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马银琴老师,为我们讲解“秋”的文学传统。

中国的古人对秋天的态度一直存在着“赞美”与“伤悲”两种不同的情感倾向。秋天与收获联系在一起,这是最早的关于“秋天”的印象。但是,另一方面,从生命运行的自然规律来说,秋天又是一个草木枯萎,生命逐渐进入老境的阶段。这就为中国文学史上“悲秋”的传统提供了基础。

秋天所带来的肃杀,映射在人的心理与情感上,必然会与“悲”的情绪关联起来。这在《诗经》当中就有表现,但在《诗经》之中并没有形成一种特别主流的表达方式。

再往后到了战国后期,屈原的作品中“悲秋”的意象已经出现了。在《离骚》之中,屈原写道:“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这已经与《诗经》中“丰收”“欢乐”的意象大为不同了。

屈原的学生宋玉写了《九辩》,一开篇就是一句“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宋玉的这篇作品,是第一篇真正意义上文人的悲秋之作。宋玉也因此被称为“悲秋之祖”。

从宋玉《九辩》之后,悲秋这一传统下有不胜枚举的佳作出现。汉武帝的《秋风辞》也是悲秋的代表作,这篇作品最后一句是“少壮几时兮奈老何”,表达的是因秋景引发的对生命衰老的慨叹。

进入魏晋之后,随着“文的自觉”,悲秋名作就更多了。曹丕的《燕歌行》,潘岳的《秋兴赋》,杜甫的《秋兴》八首,欧阳修的《秋声赋》,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等,都是“悲秋”系列作品中的名作。这一类吟咏秋景的名篇实在太多,尤其是唐宋及以后的诗文作品。

中华民族多灾多难,传统文人遭逢乱世多身世飘零,心中又多怀家国忧患之情。这应该是中国文学史上“悲秋”作品格外多、也格外容易引起读者共鸣的原因。

(人文清华讲坛)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