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MA05版:社会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小学生月花千元买“文具盲盒”

记者走访发现,泉州中小学生圈刮起“文具盲盒风”,不少学生“入坑”;专家:激发青少年“赌博”心理,应引导孩子抵制诱惑

N海都记者 黄晓燕 黄晓蓉 文/图

为凑齐一套“奥特曼英雄形象”的中性笔,小学生一个月花费千余元;还有孩子说是买文具,结果花了近百元,只买了一块橡皮几支笔……16日和17日,海都记者走访发现,泉州中小学生圈刮起一阵“文具盲盒风”。不少家长担忧,这种类似博彩的消费模式会对孩子产生购买上瘾、过度消费等不良影响。专家提醒,应引导孩子抵制诱惑,如果发现孩子沉迷,可通过培养兴趣转移注意力,引导孩子回归理性。

现象

一块橡皮几支笔 花了快100元

“才买几样文具,就花了快百元。”李女士的女儿在市区南俊新街某小学读五年级,前几天女儿找她要100元说去买文具,结果买回来李女士一看,只有一块橡皮和几支笔,钱却快花完了。“橡皮就要25元,虽说造型挺好看的,但相比于那种一两块钱的橡皮,功能不是一样吗?”

李女士问了女儿才知道,这种橡皮叫“盲盒橡皮”,是一个系列玩偶,不打开就不会知道自己能得到哪种造型的橡皮。同样,那些笔虽然看上去跟普通笔一样,但是有着不一样的卡通图案,不开盲盒,就不知道自己买的是什么图案。

与李女士的遭遇类似,不少家长在为孩子“入坑”发愁。家住冠亚凯旋门的郭女士告诉海都记者,上小学三年级的儿子为了凑齐一套“奥特曼英雄形象”的中性笔,背着父母用压岁钱去购买盲盒,一个月花了1000多元,“儿子跟我说,如果是相同图案的,他就转手送给同学了”。

走访

文具店内占“C位” 价格是常规文具数倍

连日来,海都记者走访市区多家商超和学校附近的文具店发现,常见的文具盲盒一般分两种,一种是盲盒文具袋,买之前不知道会得到什么文具,可能是铅笔,也可能是橡皮,等等;另一种是孩子们喜爱的卡通形象的盲盒,组成一个系列,吸引孩子们去集齐全套。

文具盲盒大多摆放在店里的醒目位置,种类十分丰富,包装上印着“惊喜幸运盒”“好运袋袋乐”“惊喜到不可思议”“要不要试试”等字样和图案。普通的文具盲盒标价多在5至10元,一些包装精美、有附赠品的会更贵一些,标价在20元左右。

“来买文具的中小学生都很喜欢,没几天就脱销,这些单支笔的盲盒是这两天刚进的货。”在市区涂门街一家文具店内,海都记者刚进门就看见各类包装精美的文具盲盒摆在货架上,奥特曼、原神等动漫和游戏的元素都能在各类文具盲盒上看到,“惊喜不断”“抽一份未知的惊喜”等字样也被印在包装上。此时正值放学,记者在店里仅停留10分钟,该文具店就售出了7个文具盲盒。

泉州市西隅中心小学附近一家文具店店主介绍,该店印有“奥特曼英雄形象”的盲盒笔卖得最好,每支10元。海都记者看到学生打开该款文具盲盒后发现,里面的笔除印上奥特曼卡通形象外,与普通笔并没有不同,但价格却是普通笔的5倍。

在与多位店主的交流之中,海都记者了解到,目前文具盲盒已成为各家文具店的新宠,长期霸占“C位”,传统的铅笔橡皮尺子等文具多被摆在店面不起眼的位置。大多店主也表示,其实这些盲盒中的文具拿出来后都很普通,只不过商家给它们“穿”上了精美的包装,价格也因此“暴涨”。

家长

孩子自控能力弱 易产生攀比等不良行为

相比部分学生对文具盲盒的热情,海都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绝大多数家长更多的是担忧,担心类似博彩的消费方式会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

“现在孩子买盲盒感觉有种攀比心理,都快成瘾了。”初一学生家长叶女士坦言,自己并不支持孩子购买文具盲盒,目前市场上文具盲盒数量和种类繁多,层出不穷,购买者几乎都是中小学生,他们自控能力弱,又容易受别人影响,容易产生攀比、上瘾、过度消费等不良行为。

三年级学生家长许女士说,孩子因学习需要购买的文具,她从不拒绝,但是开学第一个星期,儿子已经买了七八支笔,还要继续买,一问才知道他在收集“海贼王盲盒中性笔”,“怕孩子继续痴迷下去会上瘾,后面我就拒绝让他再买这类文具盲盒了”。

“我看有的同学一次会买好多支,抽出来是一样的,也用不完,就浪费了。”家长吴女士也认为,文具盲盒内所谓的“隐藏款”只是一种噱头,也没有什么真正价值,购买“隐藏款”的行为,还有可能导致孩子产生一些诸如“赌博”的不良心态。

专家

或致青少年购买成瘾

不仅是家长,老师也发现有些班级出现攀比购买“文具盲盒”的现象。丰泽区一所小学班主任王老师认为,文具盲盒只是打着“文具”的旗号在变相销售玩具,盲盒的性质甚至带着点“赌”的性质。

王老师建议,如果发现孩子对文具盲盒上瘾,应采取有效措施,多引导孩子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转移注意力,如阅读、参加公益活动等。作为老师,在班级中如果发现有学生沉迷盲盒,应及时关注该现象,做好干预纠正,积极引导孩子把兴趣和注意力转移,通过多种形式的班级活动和个人心理疏导,让孩子理性看待文具盲盒,拒绝诱惑。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委员、著名心理学家张秀云教授认为,盲盒类商品所蕴含的神秘性、趣味性容易激发消费者的猎奇心理,这种带有博彩性质的营销模式即便是成年人也难以抵御其诱惑,心智远未发育成熟的少年儿童尤其容易对这类商品购买成瘾。同时,文具盲盒还设置了难度系数较高的“隐藏款式”进行饥饿营销,引发消费者购买冲动,青少年群体好奇心强、喜欢攀比、消费观念尚不健全,容易陷入盲目消费、攀比消费的怪圈。“家长要注意引导和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金钱观和消费观,知道金钱来之不易,消费要有意义,购买东西要有度。”张秀云教授说。

□新闻多一点

有以下特征 可能“行为成瘾”

1.明显过度:相对于生活状况而言,在购买盲盒这件事上花费过多的时间、精力、金钱。

2.戒断反应:不买盲盒就非常难受,夜不能寐,甚至烦躁、易怒、紧张,情绪低落。

3.耐受性增加:买盲盒的频次逐渐增加,从一个星期买一个就能满足,发展到每天买一个才能踏实,最后到每天买好多个心里才舒服。

4.负性后果:将零花钱全部用于购买盲盒,为买盲盒跟父母说谎要钱,每天只想着买盲盒、拆盲盒而影响到学习状态,以及做出更严重的不良行为等。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