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田米 文/图
俏丽的花头巾、金黄斜襟短衣、黑色飘逸大筒裤、点缀的银腰链……55岁的庄素英,是惠安县惠女服饰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从出生到现在,她只穿惠安女传统服饰,如今,手中有惠安女头巾花色版权18个,这些传统印花以艳色为主。
16岁的庄素英去裁缝店当了三年学徒,出来后在自己家里做裁缝,一直到现在,都在当惠女服饰的守望者。
敢闯
26岁就去上海印制布匹
庄素英一直都很勤劳,有自己的想法,16岁去裁缝店当学徒三年,出师后在家里做了两年,21岁的时候出来市场,开起裁缝店。那时候挑选性不多,都是村民自己拿布来量身定做衣服,一做就是几年。
在26岁的时候,有一天一个认识的村里人在上海做建筑工人,回来跟她说上海有印染厂,她一听,就马上想去看看,叫上哥哥跟自己一起去。找到印染厂,拿着自己的花型给他们看,让工厂按照自己要的色彩来印制。布拿回来后,印多少销售多少,一发不可收,后来她还去了浙江绍兴、杭州等市场进货。
“净峰跟小岞几乎都是我的市场。邻镇的裁缝直接来找我批发,有二三十家之多。”庄素英说她可以先给别人店里铺货,卖多少算多少,都是过后结账的,东岭、涂寨、惠安县县城,慢慢拓展。村里的人更不用带布来做衣服了,只要人来店里量身就可以了。
坚守
古早的布块是她的最爱
庄素英说,2013年开始自己买机台印花,想要什么颜色、什么花纹都可以自己定制,更加方便了。
“现在最喜欢、最开心的事情,就是收了很多老布。村里七八十岁的老人家,拿着老布来换新衣服,我最爱这样了。”庄素英说,这些老人家拿着老布来说换多少就换多少,从来不跟她们讲价。“有时候个别老人家,算完账还要花头巾,我都送给她们,只要老人家高兴就好。”
“我自己收藏了一千多块头巾,都是古早花色,可以每天不重样地戴头巾。”庄素英说,多种多样的花朵以及各种艳丽色彩的头巾特别吸引人。传统头巾两尺四寸,现在的头巾一尺五寸,随着市场大家喜欢的潮流头巾变小了。
“我为什么要自己印花?”庄素英说起自己的初衷。在最初的时候,发现这里的惠安女每个人都要去做工,一个是好衣服没时间穿,还有一个就是那个时候衣服是棉布的,没有弹性,穿着很热,颜色还很单一。于是2013年就自己买机台,选布料,自己印花,让惠安女做工的时候也可以穿比较好看的衣服,这些衣服可以有弹力,不褪色,也可以洗衣机洗,成本也下降了。
传承
带徒弟延续惠女服饰文化
为了更好地传承惠女服饰文化,在做好自身日常的同时,她依然带着多个徒弟,延续惠女服饰文化的创新和精彩。
如今庄素英家里还剩下30年前上海印花的布一万米左右,她一直珍藏在自家的仓库里,舍不得卖,那是她毕生的“储蓄”。
让她最得意的事就是,她这一辈子教了十二个徒弟,有六个徒弟还一直在做传统惠安女服饰。庄素英说,作为惠安女有想法、勤劳和执着,她们都在延续惠女服饰文化的传承。
为了更好地宣传惠女文化,现在有学生做毕业拍摄,来体验惠女服饰,她都免费提供服饰和场地,配合她们完成毕业作品。她希望更多的年轻人来真正地传承,让惠安女服饰变成一个日常的服饰,设计出更好穿、便捷的,让年轻人不排斥的惠安女传统服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