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柳小玲/文
林良标/图
为进一步提升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近日,泉州鲤城区印发《泉州市鲤城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规划(2021—2030年)》。记者获悉,在该《规划》发布的鲤城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重点工程项目表中明确,2025至2030年期间,泉州依托关帝庙、锡兰侨民旧居、清净寺、府文庙等整合修建后城周边古民居、古建筑,着力打造集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印度教等多个宗教圣地为一体的文化旅游景观,计划拆除华侨大厦,重建魁星楼、棂星门、训导署、先贤专祠等,恢复府文庙原有规模和建制,以此向外展示宋元古泉州的政治文化风貌。对此,昨天记者展开采访。
古代:魁星楼为儒士学子而建
位于泉州古城中山中路泮宫内的府文庙,是泉州世界遗产的组成部分,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始建于唐朝开元末年,是福建省最大的文庙建筑群,见证着泉州宋元海洋文化的发展,融合了宋、元、明、清四个朝代的建筑特色,飞檐翘角等细节则是闽南风格。
旧时的府文庙在古城里算得上“占地范围很大的地方”,中间是孔庙,东边是名人堂,西边是议道堂,后面是考棚,考棚前还有一座高高的文魁星楼,文魁星拿着笔站在文魁星楼上,还有13座祠堂分布在文庙旁。
魁星楼,又名魁星阁,是为儒士学子心目中主宰文章兴衰的神魁星而建的。古时候,各地都有魁星楼,读书人在魁星楼拜魁星,祈求在科举中榜上有名。魁星楼具有浓厚的中华民族风格和地方文化特色,是灿烂的中国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现状:魁星楼原址上建了华侨大厦
泉州文庙的魁星楼,也叫尊经阁,原为收藏经书之所,原址就在今天的泉州华侨大厦。据泉州相关文史专家介绍,尊经阁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竣工,重檐八角攒尖顶,三层通高8.3米,第二层檐间有明东阁大学士、首辅李廷机题匾“极高明”。明代名臣蔡克廉留下的关于尊经阁修成的碑文《泉州府学尊经阁记》中提到,明代泉州知府熊汝达在“大成殿明伦堂之东偏”一地建尊经阁,形制上为“三间六楹,列二翼于前,而会之以门”。建成之后,熊汝达登上阁楼视察,但见“水绕而左,阁俯而右,蜿蜒矫亢,若龙虎然”。尊经阁建成当年,泉州“领乡荐者三十五人,魁五经者居其四”。1964年,尊经阁被拆除,其阁楼顶部被移至现如今的百源池建八角亭。
规划:市民支持酒店为世遗让步
华侨大厦是泉州城市形象的表达符号和名片,是老泉州人的记忆。旧的华侨大厦于1961年筹建,1964年建成。1978年,新的华侨大厦开建,1984年开业。
“华侨大厦位于古城最繁华的市中心百源清池畔,东眺风光旖旎的百源清池,南临著名文化景点府文庙,金融机构、商业大街近在咫尺,交通十分便利。”住在附近的居民陈大爷介绍道。起初建的华侨大厦,总共有5层,因当时周边多为3层以下建筑,成为泉州“第一高楼”。到了1978年,新华侨大厦动工,配有电梯,共12层,高40.3米,也成为泉州市区首座高层建筑。
拆除华侨大厦,重建泉州府文庙“魁星楼”的消息,早前就已传出。去年12月6日,福建省旅游发展集团举办泉州华侨大厦与泉州鲤城大酒店置换签约仪式,将泉州华侨大厦地块与泉州鲤城大酒店进行置换,全面助推恢复泉州府文庙文化宫周边历史风貌。
今年8月30日,鲤城区人民政府发布《关于确定鲤城酒店及周边用地房屋征收范围的公告》,共计征收房屋建筑面积约1.2万平方米,鲤城酒店及周边用地项目将建新华侨大厦。
华侨大厦作为古城风华的见证者,无论是建筑风格还是楼宇功能,都烙下了时代独特的印记。“虽然华侨大厦被拆掉会很可惜,但恢复魁星楼是众望所归,我们都很支持,在世界遗产文庙前,华侨大厦不得不为魁星楼让步。”陈大爷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