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柳小玲/文 李梓召/图
善演女丑,更以公子丑、傀儡丑见长,他的表演幽默、风趣,富有生活气息,特别是傀儡丑表演模仿逼真,活灵活现……今年68岁的泉州著名戏剧家曾文杰,1978年进入晋江高甲戏剧团当演员,师从高甲戏柯派丑行表演艺术创始人柯贤溪,2008年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柯派高甲戏代表性传承人。
他并非出身于“戏剧世家”,可他半生都与戏剧缠绕连绵,结下不解之缘。过去43年的戏剧生涯,他对戏剧的爱,纯粹而热烈,有着说不尽的故事。日前,记者前往采访了他。
三大机缘巧合
让他与戏剧有了紧密联系
日前,在晋江市高甲戏剧团,我们见到了曾文杰,他看起来格外意气风发,健谈随和。退休后,他仍待在剧团里手把手带徒弟练功。
谈起与戏剧的结缘,曾文杰说,虽然家中并未有演戏的,但他从小就对文艺感兴趣,唱戏、练武术、弹乐器、唱南音,样样都会。在那个文艺生活匮乏的年代,好友收藏有著名高甲戏女丑演员柯贤溪的唱片,他会借来一遍一遍地播放着听。后来,高甲戏恢复开演,《小刀会》、《十五贯》等历史戏上演,他不断地看戏,看完回来就自己比画,无形中也学会了演戏。
“23岁那年,在三次机缘巧合下,我与戏剧产生了紧密的联系。”曾文杰回忆道。有一日,他到车站坐车时,碰到村里一位在晋江高甲戏剧团当演员的老乡,从他口中得知,剧团正在隔壁的影剧院招收演员。曾文杰听后二话不说走进影剧院内报名。“你会唱歌吗?”招考的老师问道。曾文杰唱歌好听,当场唱了首《东方红》,随后,老师告诉他,回家等通知。
大半个月过去后,曾文杰还未收到通知,这天正巧在街上碰到隔壁村的一位朋友。闲聊中又得知,高甲戏剧团通知她明天去复考,曾文杰有些灰心,以为自己已经被淘汰了,但他不甘心,第二日早早就来到复考地点,又为自己争取了考试机会,但等所有人都考完,他又被遗忘了。这时,曾文杰上台自荐,当时,招考老师让他表演,因为看过不少高甲戏片段,他就表演了一段小戏。这时,柯贤溪向他走来,比画动作示范给他看,让曾文杰跟着做动作。他印象深刻的是,其中有个丑角伸脖子的动作很有意思,曾文杰照着比画得惟妙惟肖,柯贤溪很是满意,在他肩膀拍了几下,说可以回去等消息了。
“同志,你认识曾文杰吗?”又半个多月过去,曾文杰走在街上,一位推着自行车的人在他面前停下,原来是晋江高甲戏剧团的舞美老师,这回是真的通知他被成功录取了,曾文杰欣喜若狂。
他至今难以忘怀,第一天去训练班报到时,上午还留着帅气的长头发拍了照,下午头发就被剃得光光了。“训练班苦得很,两个半月里,吃尽了苦头。”曾文杰说。那时,他和刚进来的26位兄弟,每天早上6点起床练腰腿功,8点半吃完早饭后继续练表演功,下午又是练武功,到了晚上就练唱功。天天如此,练到蹲厕所都蹲不下去。
一个月后,老师们开始给他们分行当。曾文杰暗自想着,自己练过武术,他想当然认为自己会分配去演武老生,刀枪练起来更有劲也更威武,不承想却被分配到柯贤溪这一组,演丑角。“我都蒙了,不想学丑角。”曾文杰一开始很不情愿。
“文杰你还不懂,柯老的丑是独一无二的,你现在可能没感觉到,以后就会知道,丑角在戏剧界很吃香的。”当时剧团的一位老师对他语重心长地说道,“柯老看上了你,自己要你的,说明你有演丑角的天赋,希望你学习丑行表演。”
练功意外摔倒,差点与戏剧失之交臂
柯派高甲戏丑行表演艺术,又称柯贤溪表演艺术,形成于1930年,当时柯贤溪被誉为“闽南第一丑”、“丑大王”;柯派高甲戏丑行表演艺术有男女丑之分,男丑有破衫丑、公子丑、傀儡丑、服丑、家丁丑等,女丑由男扮最富特色,特别是女丑表演火爆、热烈、夸张、幽默,富有浓郁的山野气息,素来以通俗面貌风行于闽南民众之中,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曾文杰进入柯贤溪老师的团队后,深深体会到了柯老的练功是另类的。“练丑角基本功时,柯老会蹲在一旁,拿着木鱼敲,一个动作就敲100次,叩叩叩……我们就这样把每个动作都坚持练了一遍又一遍……”曾文杰说道。而练声方法上,其他老师都是拉手风琴,让大家跟着练,柯老却是让徒弟们天天用闽南语对着外面喊“卖海蛎啰”“牛要偷吃麦啰”,很有意思,越练越有趣。
而在练习的两个多月里,柯贤溪还有意识地教他们小戏。有一天,剧团里叫柯老排演剧目《妗婆打》,里面缺了一个女丑角色,柯老让曾文杰尝试着演。“我从来没上台演出过,这是登台演的第一个小戏,紧张得一直跑厕所。”曾文杰记得,第一天上场时,是在石狮永宁镇的一个乡下,当大幕缓缓拉开,下面是黑压压的一片,都是来看他们演戏的人。有了第一场戏的经验,两个半月后,他又在《闹茶馆》里演了公子丑,此后慢慢排的戏愈来愈多了,当时一天演两场,一个月就演了三十多场。
此后,曾文杰对高甲戏愈发痴醉,他觉得,女丑、公子丑、木偶丑、破山丑,各有各的特色,喜欢尝试塑造每个戏剧角色。但演戏生涯里,曾发生了一件事,让他到“鬼门关”走了一趟,差点与戏剧失之交臂。有一次休息练功,空翻时不慎从半空中摔倒在地。“整个人什么都不知道了,接近死亡的状态,从出生后的回忆开始像放电影一样一涌而出,挺吓人的。”曾文杰回忆道。
当时他被送到医院抢救,医生都觉得不行了,没想到第二天他醒来了。曾文杰在医院住了两个多月才康复出院,考虑到受了这么严重的伤,上级领导安排曾文杰到电影院卖票,这在当时是一份令人羡慕的美差。让大家意外的是,曾文杰一口拒绝了。“我要上台演戏,坚决不卖票。”就这样,在休息第四个月后,他能慢慢走动了,身体恢复后开始接着演戏。
好景不长,到了上世纪80年代,戏剧市场开始萎缩,剧团一年演出只有数十场,大家纷纷下海做生意,曾文杰也停薪留职办厂做生意。
“我天生就是个搞艺术的,不懂当厂长做生意,不到三四年生意就宣告失败了。”曾文杰自嘲道。关厂那年,正好是1996年,晋江市要排柯贤溪老师的经典戏曲《金奎星》去参加省里的戏剧比赛,曾文杰回团扮演狱卒,是个布袋戏丑的角色,没想到这次比赛,团里拿了省里第一名,又代表省里参加第五届中国戏剧节,而后到北京参加“文华奖”评选,一口气拿下五个大奖。“因为这个戏,剧团得到重视,领了补贴经费,又开始引进培养人才。”曾文杰说道。
将柯派表演传承下去,不辜负“国家级传承人”称号
2002年,晋江高甲戏剧团新招了40多位年轻演员,剧团面临改革,曾文杰被推荐当团长。一当团长他才知道,剧团太穷了,还负债,是块“烫手的山芋”。曾文杰接任团长以来,一边在戏台上扮演丑角色,把欢笑留给观众,一边想着如何把剧团发扬光大,解决演员的工资待遇问题,率领大家打品牌出精品。
“既然要干就干好!”曾文杰说道。之后的3年时间里,剧团一直在沉淀,不参加任何比赛和活动,打磨了两部深受欢迎的剧目《鞭打禁止门》《风雨唐宫》。“身为演员,我会按地域考虑剧目创作,海边的人喜欢看什么戏,山里的人看什么戏,凭借着对观众的了解,为剧团赢得了市场,当时下半年的演出场数就有170多场,一年下来有300多场,相当于以前两年。而且,订戏还要排队,当年预订的戏,几乎要第三年才排得上。”曾文杰说道。
之后,他又开始想着,怎么让柯派高甲戏走出去?他利用身边资源,抓住机会参加省外、央视的交流活动。在有一年的西安中秋晚会上,他带领编排的《骑驴到西安》,深受欢迎,还受邀参加央视春晚的录制等。此外,他积极申请招收博士后,专门从理论上研究高甲戏柯派表演艺术。
2008年,曾文杰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柯派高甲戏代表性传承人,开始有机会到香港、澳门地区和海外表演高甲戏丑行艺术。“希望有生之年,能将高甲戏柯派表演艺术一代一代传承下去,不会辜负这个称号。”曾文杰说道。中国的戏剧界里,以柯贤溪为代表的柯派丑行表演艺术是独一无二的。
“现在一年演出200多场,市场较稳定,我们还鼓励演员积极参加公益演出,进学校、进社区表演,尽自己的力量传承柯派表演艺术。”曾文杰说道。他还去参加研修活动,通过向泉州各幼儿园、中小学校的教师传授柯派表演技巧,希望老师在课堂上带领更多小朋友学习柯派表演,感受柯派高甲戏表演艺术的魅力。
“曾老师性格开朗活泼,教学时很严格,但生活里有说有笑的,很随和,把我们当成自己的孩子,希望老师能继续将柯派高甲戏表演艺术传承给我,我将把这门艺术发扬光大,带给更多的观众。”33岁的柯派第四代传承人陈剑凡说,老师的言传身教及严格要求,让他们明白,台上说的每一句台词、唱的每一句曲调、比画的每一个动作,都是源于台下千百遍的苦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