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要闻 下一版  

深海火眼金睛 再现海丝辉煌

2023年漳州圣杯屿发掘出水文物1.6万余件,通过科技创新、设备改良,实现低能见度下水下考古精细化发掘

漳州圣杯屿元代沉船遗址船舱内码放的瓷器

漳州圣杯屿元代沉船遗址出水的部分瓷器

从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提取出的珐华梅瓶(上)、珐华罐(下)

这是在进行脱盐处理的部分文物(本版图片均来自新华社)

N新华 福建日报

央视 人民日报

国家文物局19日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通报了漳州圣杯屿元代沉船遗址,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威海甲午沉舰遗址3项重要考古成果。

漳州圣杯屿沉船遗址位于古雷港经济开发区东南部古雷半岛东侧的圣杯屿海域,该海域是古代南北海上交通的重要航道。2014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漳州首次对圣杯屿元代沉船遗址开展调查;2016年,国家水下考古队对该遗址开展第二次水下考古调查。

今年,漳州圣杯屿元代沉船遗址通过科技创新、设备改良,实现了低能见度下水下考古精细化发掘,极大提升了我国水下考古发掘技术水平,沉船、船货以及船上生活、航海相关文物的发现,重现了元代龙泉青瓷外销和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对于深入研究元代航海史、造船史和船上生活史等具有重要价值。

据悉,本次发掘采用新方法、新技术,特别是水下考古实时定位和监测系统、精细化水下考古发掘设备、水下全景三维摄影拼接技术的应用。本次通过119天、176个潜次、54375分钟的潜水作业,发掘出水文物1.6万余件,作为《水下考古工作规程》重点试行案例,逐步探索出适合我国低能见度水下考古精细化、科学化发掘的技术和方法。

10月10日,在漳州市公安局治安支队和漳州市公安局古雷分局警车护送下,漳州圣杯屿全部出水文物安全运达漳州市博物馆。10月16日,项目组田野工作全部结束,2023年漳州圣杯屿水下考古发掘工作圆满收官。

漳州圣杯屿元代沉船是我国元代晚期海上贸易的典型代表,也是近几年我国元代海上丝绸之路考古的重要发现。出水文物数量众多,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圣杯屿沉船遗址的调查和发掘将为探讨元代海外贸易、造船史和航海史提供新的研究材料。

□链接

南海“一号沉船”

始发港 或是福建

记者19日从国家文物局获悉,我国水下考古工作者已在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确认两处沉船的保存状况,通过海洋物理探测、载人潜水器水下调查以及三维影像和激光扫描记录等,提取出水瓷器、陶器、原木等近580件(套),实证了中国先民开发、利用、往来南海的历史事实。

一号沉船遗址由核心区、环形散落区和条形散落区组成,年代为明正德年间。二号沉船遗址位于一号沉船遗址东北约12海里处,由核心区和散落区组成,年代为明弘治年间。

一号沉船遗址有多个隔舱的船货堆积,包括陶器、瓷器、铜器、铁器、竹木器等,数量超十万件,代表性器物有酱釉陶罐,珐华梅瓶,青花执壶、玉壶春瓶,红绿彩碗、盘、杯,青釉玉壶春瓶,青白釉盘、碗,白釉三足圆香炉,蓝釉高足碗,单色釉玉壶春瓶、扁壶,素三彩螺形壶、象形壶、鹤形壶,铁锅,铜盘、铜钱等。二号沉船遗址发现大量尺寸相近、码放整齐的原木及少量陶器、瓷器、蝾螺壳等。

二处沉船遗址保存相对完好,文物数量巨大,年代比较明确,不仅是我国深海考古的重大发现,也是世界级重大考古发现。一号沉船满载外销的陶瓷器,二号沉船则装载了从海外输入的木材,是我国首次在同一海域发现出航和回航的古代商船,再现了明代中期海上贸易的繁盛景象,有助于深入探索和充分理解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双向流动。

关于航路航线,一号沉船的始发港可能为福建或广东,经华南沿海沿岸航行后,从海南岛东部穿南海西北陆坡海域,沿越南中南部抵达东南亚地区的贸易中转地点。二号沉船在东南亚地区的贸易中转地点装载原木后经越南中南部,穿过南海西北陆坡海域,经海南岛东部,抵达中国港口。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