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社会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题都是家长做,“安全教育”流于形式?

有市民反映,中小学生使用的“安全教育平台”,强制观看学习加重家长负担;受访老师表示,根本目的在于让家长重视,家校共育是关键

N海都记者 林雅璇

近期,有家长通过智慧海都平台投诉称,中小学生使用的“安全教育平台”,学生一题没做,都是家长做,还得答题考试。

“安全教育平台”是为了促进学生安全教育学习而推出的一款软件,但有人认为,安全教育平台是一种“形式主义”,强制要求观看学习增加了家长负担;也有人表示,学生安全问题需要家校共育,看视频学知识无可厚非。“安全教育平台”是否有其必要性?福州的几位家长和老师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平台是否有用,家长看法两极分化

记者打开“安全教育平台”小程序,其中有“安全学习”“家校提醒”“防诈学堂”“问卷调查”等多个版块。其中,“你会正确乘车吗”“突遇火灾怎么办”“预防家庭中的意外伤害”等专题,都是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设计的。

家有二年级小朋友的庄女士表示,平台的初衷是向孩子普及安全知识,给了这样的资源去引导孩子“是不错的”。庄女士说,虽然有些视频和问答不适用低年级的孩子,如防艾滋、异性交往等内容,但绝大多数安全知识是小朋友应知应会的。“我每一个视频都会让小朋友看完,看完后念题让她选择,或者自己来问她一些我认为重要的知识点。不要为了完成任务而学习,家长要主动找到关键知识点,再传达给小朋友。”庄女士补充道,“安全问题,是咱们自己孩子的安全问题,家长想做‘甩手掌柜’,一切交给学校,这是不负责任的。”

家长张先生则认为,这是一种“形式主义”。“视频都是家长在看,题目都是家长在答,没按时完成还会被家委或老师催促。”他提到,隔三四天就需要学习一个新专题,会增加孩子看手机的时间;如果家长不愿让孩子使用电子设备,还要自己花时间看视频、答题,这个过程有些“繁琐”。

在受访过程中,不愿具名的小学生家长王女士提到,近几年催促完成“安全教育平台”专题学习的任务移交到了家委会的手中,每个班有一名家委需专门负责安全平台,这也增加了家委会的负担。

老师:家校共育是关键

不愿透露姓名的小学三年级段长、有过多年班主任经历的黄老师(化名)告诉记者,大多数孩子没有手机和电脑,安全教育学习需要在家长的协助下完成,因此“安全教育平台”的学习确实会对家长产生一定的负担,但根本目的还是在于让家长重视安全教育、减少意外事故发生。

黄老师告诉记者,“安全教育平台”并非学校进行安全教育的唯一途径,学校也会利用班会、国旗下讲话、组织比赛等各种形式对孩子们做安全教育,尤其是防溺水、交通安全等,更是时时刻刻都对孩子强调。“孩子需要大人带领学习安全知识,有时候他们可能意识不到什么是危险的事情,我们作为成年人给予提醒是非常必要的,家长才是孩子安全教育的第一责任人。”

此外,黄老师还认为,“安全教育平台”的专题囊括了日常生活方方面面,这个网站平台全国大中小学都在使用,也是希望能够让孩子们在易懂的动画里学会保护自己,预防危险。

也有受访老师表示,在家长群中催促多次,总有家长会忘记或拒绝完成,导致完成率达不到100%,老师也会被通报批评。一小学五年级班主任程老师(化名)表示,此前有家长迟迟不完成,自己偶尔会帮忙登录学生账号观看视频,但现在登录平台还需要“验证身份”。“身为班主任只能尽量劝说、催促,但部分家长执意不完成也无可奈何。”程老师认为,“安全教育平台”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无形中也成为了教师的负担。“家校共育是关键,只有家长真正重视起安全教育,平台才能发挥作用。”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