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周婉怡/文 毛朝青/图
10月24日,迎来“霜降”节气,这是二十四节气中第十八个节气,也是秋季最后一个节气,意味着天气逐渐变冷,昼夜温差日益增大。
霜降的到来象征着秋天即将结束,冬天即将到来。不过对于福州来说,从气温来看,还在秋天的大门外徘徊,未真正入秋,更不用说下霜了。气象学上,要连续5天的平均气温低于22℃,才算进入秋天。那么,霜降节气,在福州有什么习俗?又该如何养生?
福建霜降,有点“名不副实”
霜降节气的特点是早晚天气较冷,中午则比较热,昼夜温差大,秋燥明显。由于“霜”是天冷、昼夜温差变化大的表现,故以“霜降”命名这个表示“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大”的节气。
霜降节气意为天气渐冷,将有初霜出现。对此,很多市民会疑惑,哪里有下霜?据了解,二十四节气主要是针对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即现在的华北地区,华北的初霜一般见于10月中旬。
对其他地区来说,霜降就有点“名不副实”。在福建,即使是闽北、闽西海拔较高的地方,初霜也更多出现在11月,中南部一般要等到12月或1月,有霜的日数还较少,有些地方常常一年到头不见霜,相反,霜降时气温还有点高。
随着冷空气的远离,福州近两日的气温颇有一身“反骨”,进入升温模式。用热气腾腾来形容霜降的气温也毫不为过。24日至25日,多地气温将升至近期的高点,高温重返30℃。午后炎热,夜晨凉爽,一天宛如穿越两季,市民要谨防感冒。
值得一提的是,25日后期将有新一股冷空气到访,届时又将出现降温和降雨天气。
来碗“灴糟羊肉线面” 温暖你的胃
民间有云“一年补透透,不如补霜降”。福州人在霜降时期,在饮食上常常会选择滋补类食材,比如灴糟羊、炖鸭汤等。
其中,灴糟羊是最具有福州风味的菜之一。“闽都文化”志愿者方杰介绍,早些年,在台江有一家名为“第一家羊肉线面店”的老字号,留住了不少福州人的胃,其羊肉线面肉嫩味鲜、糟香扑鼻,选料为福清高生羊,以及布司埕、后屿等地的上等线面。“羊肉是温性食物,是秋冬暖身的好食物,因此不少人选择在霜降时节食用羊肉,增加抵抗力,为冬季御寒做准备。”
除了灴糟羊肉线面,霜降也正是吃柿子的好时机。霜降时节的柿子不仅果皮薄,肉质美味,味道鲜美,而且富含维生素,具有清热润肺、健脾益胃的功效。
霜降养生有“三要”
四季的变换有着亘古不变的定律,而人们的养生与节气也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据福建省第三人民医院陈慧云介绍,霜降养生,一要宁心安神,二要防范贼风,三要润燥养胃。
陈慧云认为,情志方面,秋季容易产生悲凉忧郁的情绪,精神养生是关键,要树立乐观精神,可以常去户外走走、唱歌等舒缓情绪。同时,可以适当增加锻炼,也不要运动过量,平时可以做六步降糖减脂操、八段锦、慢跑等,周末可以去爬山、远足等。
在起居方面,注意防寒保暖,避免邪气入体。比如,可以在脖子上佩戴小丝巾,晚上睡前用热水泡脚等。
饮食也是霜降养生重要的一个部分,要注意少吃生冷硬和强烈刺激的食物,避免暴饮暴食。可以根据个人情况适当“贴秋膘”,可以多食健脾胃的食物,如小米、山药、牛肉等。进补时除了优质蛋白质(肉、蛋、奶等)外,同时要注意补充新鲜蔬果和水,注意营养搭配。
□知多一点
霜降 那些你不知道的冷知识
霜降是秋冬过渡的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霜降,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
秋天的六个节气中,有三个跟水的形态有关系,先后是白露、寒露和霜降。从这些节气名字中你也能看出,时令的转换和秋色的渐浓。
动物“贴完秋膘”,豺也要出没了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霜降一候“豺乃祭兽”,经过一秋的“贴秋膘”,小动物大多膘肥体壮,在冬寒将近之际,豺开始大量捕食猎物以御冬。豺“杀兽而陈之若祭”,会将捕到的猎物陈列一番,犹如人类举行礼敬自然、祀奉天地的仪式。
霜降二候“草木黄落”,霜降时节已是深秋,在寒霜肃杀之下,一些草木枝叶枯黄、零落,另一些尚存枝头的叶片经霜后呈现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胜景。
霜降三候“蛰虫咸俯”,随着寒气凝重,蛰虫皆垂头不食。从秋分二候“蛰虫坯户”到霜降三候“蛰虫咸俯”,经过大约一个月“修理门户”“囤储物资”等忙碌工作,动物开始不动不食,进入休眠状态。
月落乌啼霜满天,“霜”可能是“霰”
霜降是唯一以“霜”命名的节气,“霜降”作为一个古典意象也深受中国文人喜爱,屈原《远游》就有“微霜降而下沦兮,悼芳草之先零”,唐人刘长卿《九日登李明府北楼》咏叹“霜降鸿声切,秋深客思迷”。
从字面来看,“霜降”给人一种霜“从天而降”的感觉,正如民间常言“下霜”一般,但其实霜是一种依地而生的冰晶。根据气象学定义,霜是地表温度下降至0℃及以下,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在地面或近地面物体上直接凝华形成的细小冰晶。如果类似的现象出现在高空的话,通常是气象学言称的“霰”,系一种大气固态降水。古人常以“霰”和“霜”近似,而将两者并举。《枫桥夜泊》中家喻户晓的名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其中的“霜满天”可能真正指代的是“霰满天”。
霜打的蔬果,为什么分外甜
蔬菜表面如能适时适量结霜,就可借自然之力提炼出植株内的糖分,形成霜降时节特有的美味。其原理在于,植株在气温骤降时会开启“防冻保护模式”,将体内淀粉转化为糖分,使蔬菜味道变得更加清甜可口。古人早就发现了霜打菜的秘密,农谚有“霜打蔬菜分外甜”的说法。北方地区常见的“过冬菜”大白菜尤得霜打之意趣,经霜的白菜用来腌渍酸菜,色泽澄明,味道芳甜,如果缺少霜打的考验,渍出来的酸菜不但鲜美不及,后味也总嫌苦涩。
红薯、芋头、栗子等富含淀粉的蔬果,在御寒时也积攒下足够的甘甜。霜降前后适宜收获食用红薯和芋头。农谚曰“寒露早,立冬迟,霜降收薯正适宜”。
霜降还是古代的“军人节”
霜降百物肃,为顺应肃杀之气,古代社会有霜降操练演武的制度。纛(dào)是古代军旗,古代军事活动中多要致祭旗纛。明初朱元璋在全国推行祭旗纛神的官方祀礼,要求各处守御官在公廨后立庙设军牙六纛神位,在每年的惊蛰和霜降分别举行春秋两祭。
一般来说,官兵在霜降前一日整装、操兵器演练,叫作迎霜降。霜降日当天在庙中官祭军牙六纛之神,放枪炮,称为“打霜降”。“沙场秋点兵”,有人把霜降称为中国古代的“军人节”,霜降阅操,尚武卫国,同时含有拔除不祥、国泰民安之意。
《诗经》中所谓“十月涤场”,也就是在主要农事活动结束后做好农具和劳作场所的收尾工作。霜降时节,农事将毕,民间有“洗镰”的习俗。人们将镰刀等农具清理干净、收纳保存,以示农事将闲。
霜降节气,天地霜华尽染,人们享受“秋实”的丰厚甜美,登高遍览万里秋色,在仪式中感恩安定富足,绘就一幅祥和的晚秋长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