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闽味 上一版 下一版  

唐末甘棠港 位置在福州?

文史专家欧潭生称,甘棠港并非外贸大港,而是指福州段闽江古航道,继承了东冶港海上丝绸之路的传统

位于闽侯南屿张睦祠堂内的匾额(受访者供图)

被高温灼烧的红褐色金牌门岩壁(受访者供图)

孔雀蓝釉瓶 (福建博物院/图)

N海都记者 罗丹凌

10月22日是闽王王审知诞辰1161年的纪念日,其开辟的甘棠港(音讲,下同)具体位置,一直是文史界学者们探讨的热点,有“福安下白石说”、“连江黄岐半岛定海说”、“长乐湖南镇猫山黄岐澳说”、“闽县海口说”、“琅岐凤窝金牌石说”等,众说纷纭。

10月23日,记者获悉,经过福建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欧潭生一行人的多年研究,福州甘棠港研究迎来新成果。欧潭生认为,甘棠港并非外贸大港,而是指福州段闽江古航道,继承了东冶港海上丝绸之路的传统。

说法1

张睦祠堂匾额 与甘棠港德政有关

欧潭生认为,甘棠港指福州段闽江古航道。当时,福州海船从台江河口渡出发,经台江、长乐洞江渡、营前渡、筹岐渡、洋屿渡、金刚腿、马尾闽安,抵翁崎渡(今马尾东岐),再下行三十里至王峬渡(今琅岐凤窝)出海远行。《三山志·渡》里也有详细记载“州东南门河口登舟”,至长乐“洞江、营前、洋屿、筹崎、浮崎、翁崎”。

之所以得出此结论,是欧潭生一行人在闽侯南屿张睦祠堂发现“港号甘棠 石震黄岐”这八字匾额。张睦曾跟随王审知从河南光州固始入闽,被任命为三品官,专门负责外贸。当时,入海口琅岐金牌门狭窄难行,张睦奏请王审知炸礁拓宽航道并上报朝廷,皇帝褒奖王审知德政,御赐福州段闽江古航道为甘棠港,张后裔引以为豪,所以宗祠出现八字题刻。至此,甘棠港在福州又多一条证据链。

欧潭生说,《康熙字典》中也有“港(音讲)”的明确解释:“港,水分流也。一曰水中行舟道(即航道)。”

既然是航道,甘棠港途经哪里?欧潭生考证后发现,《三山志》记载甘棠闸在今琼东闸,“令法海、庆城二寺管之,以潮大为启闭之节”。就是说,当年海船乘潮大可经甘棠闸进鼓楼前内河观光贸易,潮退时过甘棠闸经台江河口出海远行。

“甘棠港是什么、在哪里,终于真相大白。”欧潭生说道。

说法2

琅岐红褐礁石 或是疏通航道遗迹

在考证过程中,欧潭生团队(包含当地文史专家、福州市“榕博汇”智库北大引进生博士以及清华科技史硕士等)也越过荆棘丛生的山坡,攀上长满青苔的陡峭礁石,实地勘察了琅岐岛金牌门,看见琅岐岛金牌门及其周边一大片被高温灼烧的红褐色遗迹十分醒目,与相邻的灰色天然岩石截然不同。

欧潭生说,团队中的两位考古专家推测,王审知为了疏通琅岐门的航道,派刘山甫在金牌门礁石上堆放树木长时间燃烧,形成高温,在一个雷雨交加的时刻,倾盆大雨浇灌在滚烫的礁石上,山崩地裂,才形成了今天这种大面积的红褐色灼烧痕迹。

团队还收集了红褐色岩粉和附近正常的灰色岩粉送中科院物构所(福州)化验,结论为两件岩粉标本岩性和化学成分无区别,正常的灰色岩粉加高温500℃后变成红褐色,证实红褐色岩粉曾经高温加热。

讲述

“甘棠港开辟后, 多种多样舶来品进贡中原”

据欧潭生介绍,闽越王无诸修建的福州新店古城东冶港口是古代海上交通和海上丝绸之路最早的起点。而甘棠港继承了东冶港海上丝绸之路的传统,是福建最早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甘棠港开辟后,福州与朝鲜、越南、苏门答腊进行海上贸易与交通。由于国际贸易的发展,当时的闽国才会有多种多样的舶来品进贡中原。

著名地方史研究专家朱维干先生在《福建史稿》中就有详细描述:“从王潮入闽,到王昶继位,四十余年间,福建和朝鲜半岛间,海上交通不绝。”

在采访的尾声,欧潭生还告诉记者,福州著名的刘华墓出土精美的大批石俑和孔雀蓝波斯瓶等文物,墓主人就是王审知的儿媳妇。象征中西文化交流的孔雀蓝波斯瓶就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从甘棠港上岸,进献给闽王王审知的礼物。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