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福建日报
新福建
近日,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在北京召开山水工程推进会,并公布全国山水工程首批15个优秀典型案例,我省2个项目入选,为入选案例最多省份之一。
山水工程全称是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2个项目均为闽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精品示范项目,分别是福州市闽江河口湿地生态保护及入侵物种综合治理项目、将乐县常上湖生态保护修复示范项目。
打造闽江河口湿地生态保护修复世界名片
2017年,福建省闽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成功入围全国第二批试点,涉及三明、南平、福州、龙岩、宁德5地市29个县(市、区),共368个项目。我省在试点工作中创新推进机制,设立10亿元省级正向激励资金,并集中打造15个多生态要素保护修复有机融合、生态措施和工程措施较好衔接、项目建设与科学研究“建研”一体的精品示范项目,有效激发了各地工作积极性、创造性和规范性。
福州市闽江河口湿地生态保护及入侵物种综合治理项目,精确识别闽江河口湿地保护区管理单元存在生态问题,聚焦生态系统受损严重且保护修复治理迫切的区域,精准施策,解决闽江河口湿地存在的互花米草入侵、水鸟栖息地减少和海漂垃圾等问题,保护珍稀濒危水鸟栖息地安全和生物多样性稳定。工程以流域协同保护和入侵物种治理为主线,构建生态保护、生态治理、水系修复、人居环境整治等末端综合治理体系,通过加强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实现生态修复技术建研一体化,打造闽江河口湿地生态保护修复世界名片。
2020年闽江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入选“中国重要湿地”名录、“福建省开展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示范基地”“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改革举措及经验做法推广清单”,2022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预备清单,2023年正式入选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打造“山水相依、城水相融、人水相亲”综合体
将乐县常上湖生态保护修复示范项目,按照“保护优先、自然修复、工程辅助”的原则,引智借智,与多所高校合作,确定了“一核、两带、六片区、多节点”治理目标,坚持治山、治土、治水、治穷同步推进,和乡村振兴有机结合,从山水林田湖草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出发,统筹山、水、林、田、湖、村六大要素,实施废弃砂场治理、五水共治、恢复生物多样性等工程,打造“山水相依、城水相融、人水相亲”的山水林田湖草综合体,构建“百姓富、生态美”的新常口,探索“山水林田湖+生态提升+产业振兴”发展路径,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将乐县2021年被授予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称号,入选2022年度“美丽中国·深呼吸小城”,常口村成为网红打卡地、综艺拍摄取景地、“中国碳票第一村”。
□新闻链接
我省2个海洋生态修复项目
拟获中央奖补6亿元
N据福建日报
近日,财政部网站发布公示,拟将16个项目确定为2024年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漳州云霄县、泉州惠安县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通过竞争性评审入选,将获中央财政奖补6亿元。其中,漳州云霄县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排名首位。
据了解,云霄县项目拟投入4.6亿元,实施漳江口退养还湿与自然恢复工程、列屿镇砂质海滩修复与养护工程、陈岱镇曾江海堤生态化改造工程,通过三大工程强化海岸带防灾减灾能力,提升海洋生态功能,形成漳江口生态核心区和海洋及近海海洋生态防护带“一核一带”的生态保护网络。惠安县项目拟投入6.17亿元,实施青山湾沙坝-潟湖典型湿地生境恢复工程、半月湾海滩修复与养护工程、大港湾牡蛎生境改善与蓝碳增汇工程、蔗潭溪红树林湿地修复与互花米草防御工程、大港湾防护林生态屏障建设与绿碳增汇工程等五大工程,提升自然海岸带生态功能,提高海岸带蓝绿碳汇能力,促进生态与减灾协同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