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MA05版:花巷 上一版 下一版  

辇轿守艺人

许荣明自己发明的双画线工具

组装是非常精细的工艺,许荣明(左)和儿子特别小心

抬轿子的狮口

狮头轿脚

轿子前的木雕

N海都记者 田米 文/图

刨子滑动,木花飞舞……在安溪城厢镇雅兴村,只要路过许荣明家的门口,就能看到他正认真地做着木工,有时候在锯木板,有时候在抛光木板,有时候传出“嗒、嗒、嗒”装架子的敲打声,一根根粗笨的木头,经由他巧妙的手艺,变成精美的辇轿。

辇轿制作技艺是安溪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辇轿,也有人称为佛轿。在闽南很多地方都有神佛巡游的习俗,由年轻力壮的小伙抬着辇轿巡游乡村。

制作辇轿是一门极其讲究的手艺,也是一个漫长而又烦琐的过程。在一顶顶轿子中,许荣明已坚守了40多年。

为了修一顶旧轿子

他走遍周边宫庙

许荣明今年72岁,是安溪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辇轿制作技艺传承人,他17岁开始做木工,也曾在建筑公司上班。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许荣明研究辇轿制作技术,至今已有40多年,积累了很丰富的制作经验。

1980年,村里开始恢复迎佛活动,负责人找到许荣明家,邀请他帮忙修理抬佛的轿子。当时放在仓库里的轿子,虽然轮廓可见,但已破烂不堪,不能使用了。要修这样老破旧的轿子,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修轿子需要绘制出一套完整详细的图纸,要先弄懂轿子每个部位的作用和功能,方可着手动工。好在许荣明家里有一些他爷爷留下来的修轿子的工具和古书资料,许荣明修的时候,边参考、边做、边摸索。

为了重修轿子,许荣明走访了所有周边宫庙,只要有轿子的地方他都去,到每个地方都会详细记录各种轿子的图案、功能、雕刻等。就这样,许荣明绘制出了一套详细的图纸,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把轿子修好了。

打这之后,周边邻村人听说许荣明会修轿子,都来请他修村里的轿子,从此,许荣明的一生就跟轿子结下了不解之缘。

制作极其讲究

过程漫长又烦琐

辇轿制作技艺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可分为文轿、武轿、素轿、藤轿、走山轿、四角轿、六角轿、八角轿等。

近日,海都记者来到许荣明家里,他最近刚好在制作武轿。“武轿结构比较复杂,大概分为两大部分,上盖、底座。”许荣明对海都记者介绍道,上盖以皇宫建筑为基础,下方四支龙柱为支柱,柱上用斗拱叠成,拱外一排吊桐。上有两个盖,称上下盖。上盖四个角四尾飞龙,下盖四个角雕四只凤,俗称龙凤相随。

盖顶中间一个五岳山,五岳山上一个葫芦。有的葫芦边还雕有火焰,听说是太白金星在炼仙丹。上下盖檐口雕刻梁山泊108好汉。

底座分三层,下层四个角雕己踏狮,己是一种特别凶猛的动物。中层为花鸟堵,上层为人物堵。人物堵雕有历史名人名事,如三国演义的桃园结义、三战吕布、长坂坡、三请诸葛等等。

座上龙柱边围有四个角阐,角阐栏杆上站着封神榜三十六个天兵天将,哪吒为王站正中。

座上正中间雕有龙椅,龙椅后雕有屏风,整顶佛轿雕刻均采用立雕。这样一顶轿子至少要用三四个月才可以完工,更精致的要一两年才可以做好。

辇轿的所有工序中没有一颗铁钉,全是传统的榫卯结构,这也很考验师傅的手上功夫。虽然制作过程漫长又烦琐,但许荣明却乐在其中,小小的轿子里,安放了一位手艺人40多年的匠心和巧思。

如今许荣明最欢喜的事情是,儿子、儿媳、孙子、孙女都喜欢做辇轿,只要他们回家就会帮忙一起做,家教就是最好的传承。

许荣明一直努力把辇轿制作技艺发扬光大,更希望全世界都来了解闽南辇轿文化。

良辰吉日,或是灯火阑珊时,辇轿就要惊艳登场。它已经不再只是一门手艺,而是一群人的心灵寄托,一代又一代人把这门手艺坚定地传承下去,使它流芳百世。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