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A05版:专题 上一版   

商繁文盛破宏浪

且看长乐展新旌

闽江河口国家湿地公园生物多样性丰富,是候鸟的“天堂”(郑航/摄)

福州(长乐)国际机场(陈建国/摄)

滨海新城东湖高楼林立、企业云集(姜亮/摄)

10月下旬,郑和公园圣寿宝塔及其周边区域将打造一场光影秀,以此纪念长乐建县1400年(姜亮/摄)

雨巷是和平街历史文化街区打造的特色景观之一(和平街指挥部办公室供图)

恒申集团的后纺加弹智能化车间

N海都记者 吴雪薇 刘文辉 文/图

闽地之东,一座千年历史的悠悠古城,枕山、滨江、面海,人文荟萃。闽江从此东流入海,孕育了吴航文化、江海文化、海丝文化,光辉灿烂,一代又一代人在此耕种拼搏、繁衍生息,滋润着这座城市繁盛至今——这就是有着1400年历史、有“海滨邹鲁、文献名邦”之美誉的长乐。

而今,这座千年古邑依旧没有停下拼搏与发展的脚步,特色产业遍地开花、城乡面貌日新月异、民生福祉持续向好……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不断向前迈进。

恰逢长乐建县1400年,让我们一起走过这片文脉深厚的土地,回顾千年筚路蓝缕,见证长乐的沧桑巨变。

千年滨海小城

郑和的船队从此起航

长乐设县,始于唐武德六年(623年),从闽县析出置新宁县,县治在敦素里平川上(即今古槐镇),隶属于泉州(今福州),同年就改名长乐,取“长安久乐”之意,至今已有1400年历史。

据史料记载,早在新石器时代,长乐即有人类活动,夏商时属扬州,秦汉时期属闽。西晋末年“衣冠南渡、八姓入闽”,吴越先民撑着扁舟击浪而出,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开枝散叶。据《长乐县志》记载及文史学者考证,最早有关长乐的记载出现在三国时期,距今近两千年。春秋、三国时,吴王夫差、东吴孙皓在六平吴航头造船,长乐的别称“吴航”因此而来。

而今学界公认,明代郑和以长乐太平港为庞大舟师驻泊基地和开洋起点,先后七次在此“伺风开洋”,完成中国直通西亚和非洲的远航壮举。长乐郑和公园屹立着郑和船队设为航标的圣寿宝塔,不远处出土郑和刊刻的《天妃灵应之记》碑,记录下空前绝后的航海壮举,成为弥足珍贵的历史遗物。第七次下西洋离国前,郑和组织整修了三峰寺塔、天妃宫,并在天妃宫左侧修建一座三清宝殿。塔、寺、宫、殿俱全,郑和云其“画栋连云,如翚如翼”。虽在历史更迭中仅余三峰寺塔,但回望时光遗绪,依稀能见当年太平港舳舻千里的盛景。

长乐登文道、海防古城墙……长乐大地上至今仍留有许多和郑和有关的印记。郑和史迹陈列馆、郑和公园、郑和广场等纪念性建筑纷纷落成,郑和石雕像、郑和福船、太平港帅营、郑和舟师起锚处、长乐海丝馆将文化记忆生动串讲连成一线,对郑和文化的发掘、传承与纪念,构成了当地独特的郑和文化风景线,成为“郑和下西洋”伟大壮举拓展海上丝绸之路的最好见证。七下西洋的郑和船队,先后到达亚洲、非洲等地的37个国家,总计航程16万海里,创造了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航线最远的航海纪录,将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推向巅峰。在那之后,长乐的海航依旧名人辈出,海军上将黄钟瑛、海军总长林建章、海军总司令蒋拯……开放、和平、共赢的海丝起点,代代相传的航海精神,是驾海搏浪、坚忍不拔的长乐人民向海图强精神的最佳体现。

拼搏爱乡,耕读传家

“侨文化”本色坚毅

鹤上镇青桥村的陈振龙纪念馆高大庄严、气势恢宏,明代闽商陈振龙冒死从吕宋岛(今菲律宾)带回番薯藤拯救国民饥荒的故事在长乐脍炙人口。“挟入藤篮试密航,归来闽海勤耕植。此功勋当得比神农,人谁识?”郭沫若赞以“堪比神农”的壮阔精神绵延,“下南洋”不畏艰险、勇闯四方的勇气在长乐代代传承。早期的长乐人出走异乡谋生,在茫茫天地间找寻出路,有着剪刀、理发刀、菜刀、瓦刀“四把刀”打天地一说。而改革开放后,长乐移民、留学和劳务出国人数日益增加,新一代的华侨从劳动致富逐渐转向知识致富,“四把刀”的拼搏传统为“三师”(医师、律师、工程师)、“三家”(科学家、企业家、艺术家)所承袭。据统计,至2022年,长乐在外华人华侨达75万人,为侨居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奉献聪明才智,广纳百川的海洋文化里,长乐“侨文化”勇立潮头、勇于开拓的精神自古而今。

明代国子监博士林慈在《进士题名记》云“长乐文风之盛,萌芽于唐,呈露于宋,而大阐于我明”。自宋代开科登第开始,长乐人牢牢把握“耕读传家”的机遇,走上求取功名的道路。“千年府第街”——和平街名卿累世,商铺林立,“一师两状元”、“一门三举子”佳话皆出于此,留下了近百座古建筑和浓厚的文化底蕴。南山书院、吴航书院、龙峰书院、东溪精舍……诸多书院散布城区。官方民间皆重读书,尊师重教、文明尚学的书院文化蔚然成风。科举时代,长乐涌现出11名状元、955名进士,“一门五进士”“一门三举三翰林”“父子同科”等文苑佳话百年流传,科举题名者、功业立世者,不绝于史册,“进士之乡”实至名归。

1911年,美国人办的岭沙女校迁到和平街府埕顶一带,开启了长乐近代教育的先河。同年,作家冰心随家人乘船从山东烟台、上海返回故乡长乐。5名“两院”院士、5名共和国将军,以及郑振铎、陈怀皑等一大批蜚声海内外的名家大师先后从此走出,“海滨邹鲁、文献名邦”在近代依旧群星璀璨。

“千年府第街”串起老记忆

文旅活化努力再焕新生机

累世名卿、文脉深厚的和平街,也是自南朝起的繁华集市,最古老的商业中心,号称“长乐的三坊七巷”。以古朴的拨浪鼓巷为分野,世家文墨与商贾烟火在鱼骨状布局的“五街十巷” 间,荟萃海洋文化、侨乡文化、宗祠文化和宗教文化,作为千载历史的见证者,连接起数代人的长乐记忆。

“和平街片区主街道包括新民路、和平路、和平街及东关街,至今仍保存有大量明清古建筑及民国建筑,较为完整地展示了唐宋以来,尤其是明清时期福州乃至闽东地区街市的格局。”街区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自2018年启动街区文保与整修以来,和平街历史文化街区已历经五期文保改造。

“我们采用的是征集与采访相结合的工作模式,将口述史与文献记载都囊括到我们的工作范畴内,并对古建筑进行‘一栋一档’资料整理,让每栋楼都有故事可讲。”和平街文史组相关资料介绍,只有读懂传统,才能保护好古城的风貌与个性。

对已修复好的古建筑,街区还委托专业的营销运营团队,制定《和平街商业运营策划方案》,以此规划引进符合街区业态的领头品牌,吸引优质品牌及长乐特色企业、个人入驻,力求让其“活起来”。“经过文保修复的和平街,而今仍是周边居民休闲散步、年轻人周末娱乐的好去处,逢节庆假日,街区也举办了元旦活动、建党百年庆祝活动、中秋节活动、国庆活动等节假日活动以及古玩集市、周末课堂、周末快闪表演等日常活动。”工作人员称。

未来,和平街历史文化街区期待打造四大特色商业区:吴航特色商业区、海丝文化体验区、溪山月夜娱乐区、汾阳艺术商务区,以商带旅,实现文商旅相互融合,丰富游客体验。

和平街与郑和史迹陈列馆、冰心文学馆、郑和公园、闽江河口国家湿地公园等景区文化相连,风景相牵,立足1500年的悠久回忆,依傍背山面海的美丽风光,讲述着属于长乐当代的文化故事。据长乐区文体旅局相关数据,在刚刚过去的中秋国庆连假,全区共接待游客量超85万人次,较2019年同比增长217%,较2022年同比增长110%,闽江河口国家湿地公园、下沙海滨度假村、和平街历史文化街区、猴峪洞天岩、南阳红色景区等景点成为游客们中秋国庆假期打卡的热门地,一条衔接福州主城区至滨海新城的旅游长廊正欣欣向荣。

高速、航空、地铁枢纽齐聚

构建便捷“乐”生活

文旅新篇章的写就,也离不开长乐交通建设的出色成就。

“福州市中心—长乐老城区—滨海新城”半小时交通圈的基本形成,背后是蓬勃发展的交通足迹。地铁轨道蜿蜒向前,保障出行安全顺畅;高速公路交错互通,贯穿城市东西南北;机场跑道条条延伸,架起空中往来桥梁……随着长乐高速、航空、地铁等枢纽齐聚,一个外联内通、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综合立体交通大格局正逐渐形成。

完善的交通建设缩短了时空距离,改善了长乐人的出行条件和生活方式。中秋国庆假期,长乐下沙海滨度假村接待游客突破30万人次,“记忆中的人气沙滩又回来了!”不少市民欢呼雀跃。这正是源于地铁与公交实现了无缝对接——从福州市乘坐地铁,再转搭下沙海滨度假村旅游专线,美好的滨海风光变得触手可及。游客们纷纷表示,省去交通换乘烦恼,让他们感受到城市的温度与体贴。

游客们的感受的确有据可依——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长乐交通运输行业经济指标稳步增长。其中,公路运输总周转量完成4.79亿吨公里,同比增长7%;水路运输总周转量完成4.24亿吨公里,同比增长25%;其他交通运输业完成营收11.7亿元,同比增长60.6%。

而另一头,长乐国际机场二期扩建工程也传来好消息,“9月底,项目进入主体结构施工。预计明年2月,项目将完成关键的正负零结构,6月实现混凝土结构全面封顶。”项目负责人介绍,福州机场二期扩建工程包括新建25.5万平方米T2航站楼、改造T1航站楼、建设8万平方米的综合交通中心和12.2万平方米的停车楼,并相应设置高架和地面的道路系统、附属设施和市政工程等。建成后,长乐机场可满足旅客吞吐量36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45万吨、飞机起降27.7万架次的需求,将完善福州长乐国际机场集疏运体系,更好地满足群众出行需要,推动福州“东进南下、沿江向海”发展。

未来,长乐将持续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速长乐城区、福州滨海新城与福州中心城区的融合,为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贡献澎湃动力。

饭菜可口,社区“给力”

民生服务暖人心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广大党员干部要以“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作为自己心中的“国之大者”。近年来,长乐牢记嘱托,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聚焦百姓最关切的民生问题,把小事办实、把实事办好,不断提升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金峰社区的居民就觉得,如今的生活更加舒心了。“社区人员总是认真听取我们的意见,满足我们的需求,现在大家都愿意为辖区建设出谋献策!”居民张大姐明确感受到,大家的幸福“看得见又摸得着”。不久前,位于长乐第二中学附近的一栋旧楼层外墙老化,脱落的水泥块容易砸伤过往行人,金峰社区的工作人员得知此事后,立即安排施工人员对该栋旧楼层加装了防坠网,还在停车区安装遮阳棚,排除隐患,“现在不管是行人路过还是孩子上学放学都能更安心。”张大姐夸赞道。

中午时分,长乐吴航街道西关社区的共享食堂里,色香味俱全的菜肴摆放整齐供人挑选。“在家楼下就能吃上合口味的热乎饭,三菜一汤和一碗米饭才10元,既方便又实惠。”谈起这个“家门口”的食堂,用餐的居民们都竖起了大拇指,“我们社区的食堂出名了,越来越多人来打卡。”

如今,落地长乐城区的“长者食堂+学堂”越来越多,老人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就餐与学习的便利。除此之外,长乐更是精准掌握群众所思所盼所忧所急,分类施策、精准发力——下大力气推进集团化办学、集成化医改等实事好事,加快补齐教育、医疗、养老、托育等民生短板,统筹抓好安全生产、社会稳定等各项工作,致力于打造一个全方位的“一生长乐”幸福品牌,用实实在在的成效,在新征程上交出一份有温度有质感的民生服务新答卷。

产业新,发展猛

新长乐再焕新活力

产业新,发展猛,新长乐再焕新活力,现代化厂房高耸林立、生产车间内机器轰鸣、智能化设备高速运转……在恒申控股集团的智能车间,记者感受到了其作为全球化纤行业“领头羊”的科技与智能。30年来,恒申集团扎根长乐,坚守“三代人只做一件事”的初心,从“草根工业”发展成为集化纤、化工及新材料为一体的先进制造业企业集团。这也是长乐纺织业发展壮大历程中的一个缩影。随着纺织产业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纺织产业逐渐从“长乐制造”走向“长乐智造”,跻身全国县级纺织产业三强,先后被授予“中国纺织产业基地”“全国纺织模范产业集群”“全国纺织行业创新示范集群”等荣誉称号,奠定了纺织业国内领先地位。传统产业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蓄势崛起。福米恒美偏光片全球首条8k超高清生产线正式投产,中国显示行业的未来飞驰而来;入选中国互联网企业综合实力千百家企业的网龙网络正致力于开发元宇宙……长乐发展动能之强令人振奋。数据显示,2022年,长乐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200亿元,数字经济规模突破700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3600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突破400亿元,343个省市区重点项目完成投资超8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稳中向优,位列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第64位、中国工业百强区第45位、全省城市发展“十优”区第5位。未来,长乐区还将继续坚持“主导产业发展壮大、新兴产业占比提升、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工作思路,深化五大产业片区、四大功能片区衔接联动,打好龙头引领、项目支撑、园区集聚、数字赋能组合拳。

长乐区主要负责人表示,长乐将以主题教育为引领,敢于“领跑”、敢当“先锋”,持续以“三问于民”工作法探索“四下基层”长乐实践,察实情、破难题、务实功,深化福州新区、长乐区融合联动,坚持以数字创新驱动新型工业化发展,积极探索民营经济强区、乡村振兴等新路径,全方位培育“一生长乐”幸福品牌,更好地以高质量发展成效、群众满意度检验主题教育成果。

结语

向海而生,向海图强,向海发展,向海开放。

在长乐建县1400年后的2023年,我们立足这片沃土悠然回望,长乐,这座日新月异的城市,正以她大爱开明、能拼会赢的勇毅初心,成为整个福州迈向现代化国际城市的重要驱动力。在每一位长乐人的共同书写下,长乐的新时代发展篇章正徐徐展开。长乐区领导表示,这里将继续承担起福州都市圈主中心、省会城市副动力源的职责使命,秉承“勇向潮头立、敢为天下先”的精神特质,增强信心、鼓足干劲、提振精神,全方位领航建设现代长乐、国际航城。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