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新知 上一版 下一版  

AI大模型 从科幻走向现实

数字中医循经治疗机器人展示

人形机器人舞起“千手观音”

N新华社

科技日报 文/图

10月26日至28日在辽宁沈阳举办的2023中国计算机大会上,蓬勃发展的人工智能大模型成为热议的焦点。

“以大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正在成为引领新一代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当前,各类国产大模型百花齐放,但商业模式和落地场景还不是特别清晰。”从吟诗作画的“看着好玩”到赋能千行百业的“真正好用”,专家学者和企业家共同展望大模型未来将如何落地应用,真正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百姓生活。

为智慧医疗带去新方案

在人流量大的三甲医院辅助智能分诊、提高医生诊断准确性,在基层医院扮演“带头人”角色帮助医生提高诊疗水平……会上,业内专家描绘出一幅幅大模型赋能医疗的未来图景。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放射科主任杨旗认为,医疗大模型应用要区分场景,急诊场景下的大模型应用非常重要。例如,在患者刚到医院进行CT等初步影像检查后,不需要等待医生看报告下判断,人工智能就可第一时间对危急程度进行判断,使病人在医院流转过程中得到最优化、高效的救治。

医疗行业尤其需要大模型提供更专业、更精准的诊断和治疗建议。医学影像是重要的医疗数据,多位专家表示,医学影像数据差异性特征明显,数据标注难问题亟待突破。

北京理工大学光电学院教授杨健提出,医疗大模型训练需要大量文本、影像、生化指标等多模态的数据样本,但医疗行业对患者隐私保护和数据安全的要求较高。如何化解这一矛盾是医疗大模型发展的重要课题,他认为,大模型在设计上更应考虑不同层级结构之间既要隔离又要打通的特殊需求。

加速“具身智能”研发落地

影片《机器人与弗兰克》中陪伴老人日常起居的机器人、动漫中的“哆啦A梦”……早在1950年初,“人工智能之父”图灵就提出了“具身智能”这一概念。今天,高速发展的大模型有望给机器人装上“智慧大脑”,这种能够像人一样感知周围环境变化并作出相应反应的具身智能正在逐步从科幻走向现实。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卢策吾提出,具身智能包括三个模块:通过具身感知、具身想象实现大脑功能,即对世界的理解与抽象;具身执行则执行小脑功能,对大脑做出的判断进行具体执行。

具身智能加速落地,将如何改变人类的工作和生活?

字节跳动人工智能实验室研究员孔涛认为,研发高服务完成度的机器人,可以在枯燥、重复、危险的场景实现大规模的劳动力补充。而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前沿计算研究中心助理教授王鹤则认为,在众多具身智能的应用中,智能家用服务机器人是其终极梦想之一,将有助于解决养老等重大社会需求,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

□焦点

机器若有聪明的大脑,会给人类带来灾难?

一段时间以来,当人们惊叹于大模型日新月异的发展时,科技界却产生了一种担忧:当机器有了聪明的大脑,是否会给人类带来风险甚至灾难?

与会专家表示,大模型本身十分复杂,当前我们对模型意图和执行过程的理解还远远不够,当理解不够但又赋予它足够自由度的时候,必然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安全问题。

“大模型一开始没有对错的概念,所以它可能做任何事。一旦它培养出好坏之分、善恶区别,就会更容易去选择做合理的事情。”蚂蚁集团副总裁徐鹏认为,在可解释性、价值观对齐和强化学习方面应该有长期的、更大的投入,一方面加强人类对大模型行为的理解,另一方面引导大模型“科技向善”。

专家普遍认为,人工智能可能会带来伦理风险,但距离真正产生自我意识而失控还很远。

“现在大模型学习还是在人为设定目标下训练,短期内不用太担心它的危害性。未来什么时候它自己有了目标、不再遵循人类目标的时候,可能真正需要引起警惕。”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教授邱锡鹏说。

□链接

国产机器人突破关键技术

静若处子,动若脱兔。六台人形机器人站成一列,伴随着优雅的音乐节奏,十二只胳膊有模有样地舞起“千手观音”——在不久前举办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这一场景惊艳了中外观众。

和人一样,决定机器人灵活度的是关节。由中国达闼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制成功的柔性关节,让机器人的动作可以像人一样收放自如。目前,世界上公开报道拥有这一技术的公司不超过四家。

“灵活的关节、精巧的控制,是机器人实现类人运动的关键。”2017年,达闼公司创始人黄晓庆带领团队开始研发服务机器人时发现,核心技术难点就是运动关节,“柔性关节是服务机器人的核心零部件,它必须是智能的,即每一个关节都自带计算、通信和传感。”

彼时,国际上只有少数几家机构掌握智能柔性关节技术,如波士顿动力和NASA,但技术不公开,没有经验可循。

2018年,达闼公司对外宣布研发出“可与波士顿动力比肩的服务机器人零部件”——智能柔性关节(SCA),从机械结构、核心算法、加工工艺等多个方面都实现了技术突破。SCA将原本独立的元器件集成在一起并缩小了体积,就像将很多芯片集成到一块电路板上一样。

2020年3月31日,达闼公司智能机器人产业基地在上海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打下第一根桩。“现在已有超过100家机器人公司、科研院所等单位,使用SCA研制出形态不一、功能不同的机器人。”达闼公司联合创始人汪兵介绍,“未来基地年生产机器人关节可实现1000万台套。”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