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焦点 上一版 下一版  

收费相差悬殊,“天价”医疗等现象屡见不鲜

宠物过度医疗也需依法破题

N法制日报 经济参考报

随着养宠人群的增长以及养宠观念的转变,“宠物经济”不断升温。据《2022年中国宠物医疗行业白皮书》显示,早在2020年,我国犬猫养宠规模就已经超过了1亿只。

与此同时,宠物的“人格化”使宠物经济具有了“情感经济”的特点,更容易引发多种纠纷,特别是由于目前宠物诊疗行业尚不规范和诊疗技术良莠不齐,宠物意外死亡、过度医疗、“天价”医疗等现象屡见不鲜,导致宠物看病难、饲养者维权难,宠物医疗领域亟待破题。

【事件】

同一种病症

不同医院费用相差万元

家住福州的陈蕾(化名)养了一只泰迪犬。前不久,小狗不小心从沙发跌落,昏迷一会后醒了过来,走路变得有点歪。陈蕾赶紧将其送到宠物医院。

“医生先观察了一会,又给小狗喂了点水,发现喂不进去,便说小狗状态不好,脑袋可能摔坏了,建议拍个脑部CT检查一下,后续治疗可能还要开颅。”陈蕾回忆。

当问到诊疗费用时,医生告诉陈蕾,脑部CT要上千元,开颅就不好说了,还得要花费上万元。

“我刚参加工作不久,也没什么积蓄,听到这么贵的治疗费都傻眼了,只能灰溜溜抱着狗狗回了家。”陈蕾说。几天后便是“十一”假期,准备回老家的陈蕾把生病的小狗也带了回去。抱着一丝希望,她又来到了当地的宠物诊所。

“医生摸了摸小狗的头和脊椎,仔细观察了它的眼睛和嘴巴,便给它打了3针,分别用于修复神经、降低颅压和增加营养。”陈蕾说。持续连打了3天针后,小狗就有了明显好转,前后只花费了300多元。陈蕾十分高兴,却也十分不解:“同样一种病症,不同的宠物医院给出的诊疗方案和医疗费用怎么差别这么大?”

因外伤就诊

却因猫瘟丧命

如果说过度诊疗行为和“天价”医疗费只是让养宠者无可奈何吃了哑巴亏,那么心爱的宠物在就诊时因医疗行为不规范导致丧命,则会给宠物主人心中增添一道难以愈合的伤疤。

今年5月,在福州工作的黄晶(化名)捡到了一只流浪的小猫,右脚爪受了伤。黄晶非常心疼,便把小猫带回家喂养。一段时间后,黄晶发现小猫的右脚爪一直不能自愈,便将其送至某宠物医院治疗。

“经诊断,小猫存在右脚爪溃疡糜烂的情况,宠物医院建议小猫输液并住院5天进行治疗。”黄晶说,她为此支付了住院费及医疗费共2700余元。住院期间,小猫病情一度有所好转,但之后突然精神不佳并开始呕吐。5天后,黄晶到该宠物医院,却被告知小猫在住院期间因猫瘟发病身亡。

黄晶伤心之余,认为该宠物医院对小猫病症存在误判,未尽到安全诊疗、管理职责,便诉至福州市鼓楼区人民法院,要求该宠物医院退还全部医疗费用。

针对小猫的死亡原因是否由宠物医院的不当行为所致这一争论焦点,鼓楼法院经审理查明,黄晶将小猫送至宠物医院时做过入院体检,结果显示小猫当时并未感染猫瘟,宠物医院的诊断也没有包含小猫携带猫瘟病毒等内容。

法院认为,宠物医院对小猫的病情应当知情了解,在治疗过程中应予以充分关注却没有做到,在小猫住院期间未提供有效隔离措施,应认定为宠物医院未尽到照管义务。

最终,某宠物医院在法院的调解下退还了黄晶的全部医疗费用,可黄晶却开心不起来:“一条小生命就这么没了,也不知道我当初把它捡回来是对还是错……”

【说法】

宠物医疗四类法律问题

根据《2022年中国宠物医疗行业白皮书》显示,截至2022年10月,全国宠物诊疗机构数量已达19930家。

“当前宠物经济蓬勃发展,接踵而来衍生了诸多饲养宠物的问题,动物诊疗纠纷也呈上升趋势。”鼓楼区法院民事审判二庭法官吴文俊告诉记者,近年来,鼓楼法院共审理涉宠物类纠纷31件,其中就有宠物医疗纠纷。

结合实际办理的案例,吴文俊总结出饲养者经常遇到的医疗类法律问题主要有四大类,即:宠物送诊后死亡的死因判定,宠物医院是否能以病情风险告知书已签署而主张免责,宠物医院存在过度医疗和收取高额医疗费行为时饲养者应如何维权,以及宠物死亡后的赔偿问题。

吴文俊介绍,宠物住院期间因病死亡,需结合宠物入院时的病历、检查结果以及宠物医院的隔离防控措施等因素来综合判断致死疾病究竟是宠物自身携带,还是宠物医院措施不当导致感染的。

针对宠物医院能否因签署病情风险告知书主张免责,吴文俊分析,宠物医院提供的服务合同、病情风险告知书通常为格式合同,提供格式条款的一方应当采取合理的方式提示对方注意免除或者减轻其责任等与对方有重大利害关系的条款,按照对方的要求对该条款予以说明。

“未履行提示或者说明义务,致使饲养者没有注意或者理解与其有重大利害关系的条款的,饲养者可以主张该条款不能成为合同的内容。”吴文俊说。

而针对宠物医院存在过度医疗和收取“天价”医疗费的行为,吴文俊建议,饲养者可以要求宠物医院充分说明治疗方案,并仔细阅读医院内的相关治疗条款和收费标准,在发现宠物医院存在不当医疗行为或收费过高时,及时向有关监管部门举报。

“若确因宠物诊疗机构的过错导致宠物死亡,除要求赔偿医疗费、宠物本身的价值外,还可视案件情况要求一定的精神损害赔偿。”吴文俊介绍。

【提醒】

饲养者的维权指南

那么,当宠物患有疾病需要就医时,饲养者应该提前做好哪些准备,以便于更好地维护自己与宠物的合法权益呢?吴文俊建议,首先,饲养者需选择有资质的宠物医院以及有兽医资格证的医生,并注意许可诊疗范围与实际诊疗措施的匹配度。“签订宠物医疗服务合同时,合同应当载明治疗项目、金额及违约责任。”吴文俊说。

其次,饲养者应注意宠物医院公布的动物诊疗收费价目表等,并向医生详细描述、说明宠物病症。如就诊过程中产生疑问或纠纷,应及时与对方沟通。

“最后,饲养者需保管好相关医疗服务合同、收费单据、聊天记录等关键证据。当发生纠纷时,可先与宠物医院进行协商,必要时诉诸法院,切忌采取极端方式进行维权。”吴文俊说。

【调查】

宠物医疗怎成“糊涂账”?

部分宠物医院收费不透明,存在过度检查、“以病谋利”现象,让很多宠物主苦看病、看病苦。

“现在给猫狗看病比给人看病贵多了。”北京张先生家1岁多的柴犬名叫斯诺,前段时间突然呕吐、便血不止,因为着急,他带着小狗前往家附近的连锁宠物医院就医,挂号、抽血、留便、PCR,一通检查下来花费1100元,确诊“细小”。

检查费只是“冰山一角”。医生介绍,“细小”全称犬细小病毒,是犬类主要烈性传染病之一,“你不管它肯定就死,救了也不一定能活”。检查后,张先生的狗需要住院输液,每天具体用药花费在1000元至2000元。最终,小狗住院五天治疗超6000元,虽然保住了性命,但高昂的治疗价格和密密麻麻的收费清单让张先生疲于核对。权威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正常情况下,成年柴犬治疗用较好的药,每天住院花费也不超千元。

记者在黑猫投诉平台以“宠物医院”为关键词进行查询,相关投诉多达上千件,宠物医疗费用不合理、过度医疗及误诊、到店虚加价格等成为消费者投诉的主要问题。国联证券统计显示,给宠物看一次病,手术费平均在5000元以上。

带着种种疑问,记者以猫主的身份走访北京多家连锁宠物医院。在与多家宠物医院医生沟通时,记者发现“因宠物不会说话”,几乎所有医生都主动提出要先做全身体检,就诊流程不透明、诊疗收费不透明、用药价格不透明等现象较为普遍。以猫咪骨折“内固定”手术为例,有的医院报价8000元,有的报价3000元,差距很大。此外,给宠物拍个CT也动辄收费上千元。

业内人士坦言,宠物医疗设备价格高、使用率低且没有医保支持,导致分摊成本较大,而近年来随着宠物医院迅速扩张,门店“跟风式”添置医疗设备,带来资源浪费,最终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声音】

建议加大宠物医疗政策监管力度

针对宠物医院乱象,早在2022年10月,农业农村部、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在北京等全国20个城市开展规范宠物诊疗秩序专项整治行动。

记者了解到,由于宠物医疗收费未纳入政府定价范围,即收费标准实行市场调节价管理,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也还需尊重市场定价,寄希望于通过供求关系等市场化手段来实现自发调节。

中国农业大学教学动物医院副院长孙艳争认为,面对消费者质疑频发的宠物诊疗市场,加强宠物医疗市场监管是大势所趋。行政监管与行业自律要跟上,加大宠物诊疗全环节透明度和公开性,杜绝诱导消费,让医生在手术、检查、用药时,回归医者初心。

中国消费者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宠物服务纠纷消费者举证难是主要问题,涉及繁育、清洁、医疗、寄养等内容。中消协公开呼吁,有关部门应尽快出台宠物服务、售后等相关规定,加强对相关市场的规范和引导,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