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田米 文/图
有一句谚语叫“打铁必须自身硬”。确实,打铁是力的较量,铁块儿是铁,铁锤也是铁,铁块儿下面的砧子还是铁。这句谚语很形象,行走江湖需要有一身真本领。
“叮当……叮当……”钢花相伴,火花四射。在德化瓷都大道一栋古厝老屋的打铁铺子里,一对夫妻每天早上7时开始,你一锤我一锤敲打火红的铁块,虽然是老行当,但54岁打铁人黄承显已坚持30多年了。
传统打铁是一门技术活儿
德化葛坑人黄承显,从17岁开始跟着父亲打铁,那时还是用手风箱,要不时地添加木炭,他时常抡大锤、父亲打小锤。
“到现在从来没有停下来过,可能是因为传承父亲的手艺,这是一门传统技术活儿,只要一天不打就觉得浑身酸痛。”黄承显说。
由于当时老家有七八家打铁铺,竞争比较大,赚不了钱,为了生活,他去别的地方打铁铺,当时就选在了德化三班,因为离县城近,这里打铁铺子少。
“结果第一年,别人一年挣万把块钱,我只剩500元回家过年。”黄承显介绍。后来他就找原因,不停地摸索,第一把质量提上去,第二销售方式开始转变。在赶集的时候,他对着来买农具的村民说,你拿回去用一个星期,如果好用,你再给我钱,不好用把镰刀还给我就可以。这样坚持半年以后,口碑在村民中打开了,他靠自己的勤奋、品质和诚信走出一片天。
夫唱妇随演绎“打铁”人生
老婆苏彩娘52岁,从22岁嫁过来,就开始配合着打大锤,是黄承显最好的帮手。
“打铁一个人是没办法干的,一定要两个人,大锤定型,小锤修型。”黄承显说老婆都是打大锤,刚开始的时候会吵架,因为打铁的时候火星溅过手臂就很痛,老婆很怕,被溅到烫伤了就会跟他吵架发泄一下情绪,后来慢慢习惯就好了。
正说着,他们的炉膛已烧得通红,映红了他和妻子的脸。只见黄承显小锤敲到哪里,老婆的大锤就砸到哪里,不时还溅出阵阵火星。还需要边打边翻动铁块,极细微的地方需要小锤一遍一遍地锤打。经过“千锤百炼”后,这铁块被扔进盆内的黑水之中,伴随着哧哧啦啦的响声,一股白烟便蹿了起来。
“我们夫妻二人打铁已30年了,配合非常默契,虽然辛苦点,但有着非凡的意义,那就是自食其力。”他爱人苏彩娘说。
“金兴”菜刀在民间是硬牌子
“‘铁哥’在家吗?我要去买一把菜刀。”在采访的时候,黄承显接了一通电话。如今要买打铁铺的东西,大家都是先打个电话来,或者直接就来打铁铺拿。
现在附近村民都称呼他“铁哥”、“阿铁”或者“金兴”,反而很少有人叫他真正的姓名了。
而“金兴”是他打出的菜刀印制的号,印有“金兴”的菜刀,肯定是他家打的。“金兴”菜刀都不怕卖不出去,是民间的硬牌子。
德化许先生是开餐饮的,对菜刀要求比较高。据他介绍,一次他去亲戚家,看到使用的菜刀特别好,锋利、厚实、顺手……于是就问是从哪里买的菜刀。亲戚告诉他后,他吃完饭就迫不及待地去找黄承显买了一把试试,现在一直在使用,还向周边朋友推荐。
“因为质量稳定,大家口口相传,整个德化有三分之一的屠夫都用他们家的厨具刀。”许先生对记者说,黄承显的刀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一年只需磨两三次就可以。
黄承显坦言,现在秋冬季节最适合打铁了,只要不是夏天,他每天早上7点开始打铁,一直忙到晚上。
“现在要学这个打铁手艺的几乎没有了,这么辛苦没人愿意学了。”黄承显说,他现在是县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如果有人愿意来学习,他都愿意教,要将这门传统手艺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