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闽味 上一版   

惠安脚踏水车 转动乡愁的记忆

以往在闽南地区,经常可以见到浇灌水田的惠安女

制作水车正在选材

采用原始工具制作水车

锯有幅度的木板片相对较难

新制作的双人水车

每个环节都很精确

N海都记者 田米 文/图

粗、细锯子,人字钻、刨光器……一架水车完全是纯手工打造出来的,从整根木头锯木板开始,到一架完整的水车制作所必备工具。

近日,海都记者来到惠安县级水车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庆林师傅家里,看到制作水车的工具,满满一箱子,很多工具是按当时需要用到的器材,到打铁铺子特定打造的,是当时制造水车必用的工具。

他制作水车

出水量大著称同行

张庆林是惠安县东岭镇东湖村人。当年12岁的张庆林跟着父亲张马逆学水车制作,得到其父真传。

他所造龙虾车、龙虾脚水车,任你用力双手从椅镇头左右拉扳纹丝不动,且没有丝毫响声。用棍拍打顶龙整部水车身发出水缸声,以造型美观、轻便、紧钉轻踏、出水大耐用著称同行。

张庆林师傅介绍,最小的水车2米8共35片,最大的水车5米4共66片,其中做得最多的是4米8共60片,4米2共54片,3米6共48片等规格。“希望水车记忆传承下去,有人愿意学就教,当一种水车文化传承下去就行。”张庆林对海都记者说,要是没人传承就太可惜了。

当时水车

是农家人珍贵物件

“在制作过程中,内行人一眼可以看穿,你们有没用心用力做事,听声音就知道了。”父亲张马逆在当时已经做得炉火纯青,对于做工的徒弟,有没认真,只需要听声音就可以辨别。

经他介绍,上世纪80年代以前,在闽南地区,有水车的地方几乎都是东湖村人做的。当时东湖高达三百多匠人,张庆林的父亲张马逆是同行里的一流名匠,口碑是又快又好。他精通各种木制农具制作技艺,是当时龙虾水车工匠一流高手,成功改造设计的“吸”气水车,以省工、省料、好用出名。在闽南地区广泛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父亲一共教了5个徒弟,如今就剩下我还在坚持做。”今年61岁的张庆林师傅对海都记者说道,从12岁开始就跟着父亲接触水车,只要有空就跟着父亲学习,每一道工序做过去,到高中毕业时,他已经可以完整地做好一架水车了。

水车在80年代的惠安,家家户户必备,在当时是一件不可或缺的农用工具,有的是兄弟或者邻居两家合起来做一架水车。当制作完工快上桐油的时候,会办酒席庆祝一下。家里添了一个大农具,相当于如今的小车,可见水车是当时农户人家的珍贵物件之一。

从选材料

到制作纯手工打造

张庆林师傅说自己对水车情怀很深,从小到大,从事40多年的水车制作,1995年以后以修补为主。

回想起当时,制作水车的材料所用的油杉木是去莆田买的,木头一定要晒干,基础制作榫卯结构用力敲进去,狗骨材料需要相思树,硬度有够,苦念树做叶片。车头用的铁心、铁圈要到打铁店定制,叶片所用铁栓铁鼻应自己制作。如果是制作盐厂的水车是不用铁钉,纯木打造,这样水车才不会生锈。

“水车要狗骨36道工序;花干起到美观作用,上刊两根起固定作用,四纽下刊两根固定作用,每一个细节都要很用心、仔细,整个水车的制作要几百道工序,非常繁琐。”张庆林师傅说。

水车的常见种类

1.水转翻车,旧时中国水利灌溉农具,流行于中国大部分地区。用水流驱动水车轮旋转起来。因它利用的是自然界的力量,人力、畜力可以用作其他生产活动。古代多用作舂米生产,现多用作景观。

2.龙骨水车亦称“翻车”“踏车”“水车”。汉族历史上的灌溉农具,流行于我国大部分地区。这种提水设施历史悠久。因为其形状犹如龙骨,故名“龙骨水车”。

3.明清出现风力水车的记载,风力水车包括风车和水车两部分。风车将风能传递给水车,然后由水车将能量传给所汲水体,从而使水得到提升。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