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MA06版:焦点 上一版 下一版  

莫名收到风扇、杯子、充电宝等实用小礼物

陌生快递“送礼” 真是幸运眷顾?

N海南日报 法治日报 中国消费者报

一年一度的“双11”已拉开帷幕,不法分子也蠢蠢欲动。前不久,演员孙艺洲在微博发文称收到一张蟹卡的快递,最后发现疑似诈骗。现实中有不少人收到过这样的陌生快递,里面有杯子、手机支架、风扇、充电宝、刮刮乐……这些商品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会附带一个二维码。

业内人士指出,这些快递物品的成本很低,却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迷惑性。部分群众收到快递后看到二维码,习惯“扫一扫”一探究竟,但扫码后大多数是“入群再领礼品”“引导下载APP”“做任务”之类的刷单操作,最终被诱导进入诈骗圈套。

以为“有幸”中奖

哪料被坑数万元

今年国庆假期,山东济宁市民张女士收到一份陌生快递,里面有一封以天猫名义写的致谢信和一张价值约500元的金秋蟹礼提货单。提货卡背面提示,需扫二维码联系客服提货。

张女士扫码后进入一个类似客服聊天的界面。一名自称是商家联盟平台的客服称,她“有幸”被选中,获得18元红包和大闸蟹一份。随后,客服又给她推送了一个二维码和一组数字,让她扫描后进入商家活动群。进群后,群主开始发任务红包,要求群里每个人完成相应的截图任务,便可收到数额不等的红包。

几轮下来,该群突然被停用。但很快张女士又收到了群主的好友申请,通过后对方要求她下载商家APP,有新人奖励38.88元和大闸蟹礼品,并附上下载链接。张女士点击链接显示是另一款软件,注册完成后她又被拉入一个有近千名成员的群内,群主称可订阅相关商家店铺获得返利,后期升级后可接数据福利单做任务。

而海南的王女士收到的陌生快递,拆开是个杯子,印有“精美生活礼品免费领取”等字样,也附有二维码。随杯子一起发来的宣传单显示,扫描二维码后,图片上的礼物可以任意挑选。

“当时没多想,扫了二维码我就进群了,还领了一袋大米。”领到大米,王女士的顾虑也打消了,随后在“客服”的介绍下,加入了一个聊天群。在群里,她看到有人说只需下载一款APP就可以“轻松赚钱”,还晒了高额佣金的截图,便也跟着下载、注册、充值。王女士不知道,这正是骗子安排的“托儿”。直到刷进去几万元,她才如梦初醒报了警。

在记者随机采访的北京、湖南、广东等地数十位群众中,不少人收到过类似的陌生快递,无一例外这些物品上面都印着一个二维码。有人及时止步,也有人损失了不少钱财。

实用“小礼物”

背后真相为何?

湖南长沙一位民警告诉记者,目前一些不法分子改头换面,不再以短视频、抢红包等途径发布点赞、刷单等虚假兼职信息,而是大范围投递大闸蟹兑换卡、湿巾、水果、手机支架、洗衣液、水杯等,以收快递扫二维码领奖为引流方式,引导受害人扫码进群后实施刷单。

“这些人的套路是让你看到实实在在的甜头,逐步放下戒备,最后对他们绝对信任。这时候,他们就会引诱你下载软件,完成刷单任务。当你不断加大投入后,你会发现自己的本金和佣金都无法提出。此时,诈骗分子又会以‘系统卡顿’‘任务超时’‘操作失误’等理由,要求你继续充值垫付。实际上,这些都是他们的话术,你根本没有办法提取自己的本金和佣金了。”该民警说。

为什么快递送小礼物容易让人上当受骗?

民警分析,将具有实用性的日常生活用品作为“小礼物”,能让目标群体尝到甜头。印在物品上的二维码就容易让人丧失警惕性并产生好奇心,进而扫码操作。

打击新型诈骗

须多方合力

快递包裹类诈骗层出不穷,快递公司的行为是否构成诈骗或诈骗的帮助犯?是否应当承担法律责任?

有法律界人士表示,《快递暂行条例》规定,除信件和已签订安全协议用户交寄的快件外,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收寄快件,应当对寄件人身份进行查验,并登记身份信息;寄件人拒绝提供身份信息或者提供身份信息不实的,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不得收寄。因此,若消费者发现快递公司没有落实实名制要求,可向邮政主管部门投诉,快递公司需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记者观察到,这类“木马快递”的寄件人信息并不清晰,标注的寄件人姓名为化名,地址也十分模糊。但收件人的信息清晰且精准,具体到收件人姓名、电话、小区、楼栋、门牌号。

民警指出,这些陌生快递之所以能够精准发货到人,是因为不法分子从源头上掌握了大量的公民个人信息,“通过互联网黑灰产业链获得潜在受害人的信息,包括姓名、地址等,这些信息可能在各种网购环节中泄露”。

北京市中闻律师事务所律师杜秀军提出,不法分子通过送小礼品或红包套取用户个人信息,然后利用个人信息进行诈骗等违法活动,根据后续行为可能构成诈骗罪、集资诈骗罪、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等。而就套取用户个人信息出售或提供给他人行为本身来说,情节严重的,可能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

“若平台方泄露个人信息,根据情节可能需承担民事责任、行政责任,严重的可能构成刑事犯罪。不仅被泄露信息的个人可以依据民法典相关规定追究其民事责任,有关主管部门还可以根据网络安全法相关规定责令违法平台立即改正,根据情节单处或者并处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十倍以下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可处一百万元以下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可以责令暂停相关业务、停业整顿、关闭网站、吊销相关业务许可证或者吊销营业执照;构成犯罪的,可追究其刑事责任。”杜秀军说。

□声音

绷紧

信息安全弦

尾随正常快递而来的“扫码收红包”,其营销忽悠或诈骗的套路已屡屡被解构,也日益引发了受众的警惕,而附着在上门小礼物上的二维码呈现出了新变化,更具“亲和力”,更具迷惑性、误导性。出于对小礼物的好感,或者出于好奇心态、松懈心态,收件人更容易扫描二维码,殊不知,二维码掩盖的很可能是陷阱。收件人扫码后,通常会陷入反复进群、下载APP、刷单等套路中,轻则会成为相关商家免费或廉价的营销推手,会泄露个人隐私信息,重则遭遇诈骗,损失钱财。

接触、收集、使用、贮存消费者个人信息的企业、平台、政府部门等应该恪守法律底线,严格履行保护公民个人信息的法律责任。司法部门应秉持零容忍态度,严厉打击窃取、贩卖、泄露公民个人信息等违法犯罪行为,筑牢法律红线。快递企业应把住快递邮寄审验关,严格落实快递实名收寄制度。消费者或收件人也应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绷紧信息安全弦和财产安全弦。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