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社会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双十一”不冲动 年轻人“反向消费”

不再盲目囤货,买东西更追求性价比;专家表示,是一种理性消费的回归,值得提倡和引导

福州张女士去年囤的货还没用完

N海都记者 林涓 文/图

一年一度的“双十一”,各类花式活动企图刺激消费者“买买买”的神经,然而和往年相比,这届年轻人似乎变得不那么爱囤货了,精打细算的“反向消费”正成为一种新的趋势,不少人坦言“买到有用的才是真的省”。专家表示,注重性价比、追求品质,本就是理性消费的最好体现,“出现‘反向消费’是一种理性消费的回归,值得提倡和引导”。

囤一堆货过期 对优惠不再轻易“上头”

提起今年的“双十一”,福州24岁的张女士告诉记者,自己的购物习惯与往年相比发生了变化。

张女士回忆,以往自己看到“双十一”的优惠活动就“走不动道”了——牙膏、面膜、洗发水、沐浴露……不论家中是否还有存货、是否需要,只要有一定的优惠,她都会立刻将商品加入购物车,提前算好满减,定好闹钟,只等待支付尾款的时间到来。

可每次收到快递后,大量的囤货让她感到焦虑。“一开始看到一堆货觉得挺安心,认为自己捡了大便宜,但用一段时间后反而会觉得焦虑,担心自己不能在保质期内全部用完,结果很多过了保质期不得不扔掉,反而浪费了。”

张女士说,如今许多购物渠道不仅仅只在“双十一”有优惠,这也让她不再轻易对优惠“上头”。

跟着博主“薅羊毛” 更注重性价比

“下单前我都会在多个购物平台上对比。”27岁的周女士向记者分享自己的购物技巧,前几天她看中了一件针织衫,比完价后在更便宜的平台上下单,“捡了20元的便宜”。

不仅如此,周女士还会在社交平台上关注一些博主,跟着博主“薅羊毛”。“他们会整理如何领取红包和优惠券、找到直播间的特价商品、叠加多重优惠等教程,跟着‘薅羊毛’能省不少。”

周女士说,以前她很在意买的东西是不是“大牌”,但如今她更注重购物的性价比,“现在大家的消费观都在转变,我的朋友和同事常常会互相推荐性价比高的好物,不再追求‘大牌’”。在她看来,“反向消费”是一种更良性的消费习惯。

记者注意到,“双十一”期间,为顺应年轻人“反向消费”的趋势,各大电商平台也开始主打“低价”的营销方向。京东推出30天及以上价保;天猫则在跨店满减基础上,首次大规模推出官方直降、立减。

专家:消费观念明显改变 年轻人更追求“物有所值”

“‘反向消费’的出现,意味着年轻人的消费观念发生了明显改变,他们不再盲目崇拜大牌与高价,转而将关注重点转向性价比、实用性等因素。简而言之就是,年轻人更追求‘物有所值’。”福建江夏学院经济贸易学院刘名远教授认为,注重性价比、追求品质本就是理性消费的最好体现,能够更好地满足消费体验和提高效用水平,“出现‘反向消费’是一种理性消费的回归,值得提倡和引导”。

他表示,从消费支出和经济视角来看,“反向消费”也有经济环境变化的一些信息显示。比如疫情后,全球经济恢复缓慢,预期收入的不确定性直接影响了消费者的支付意愿,部分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变得更趋谨慎,更注重性价比。另外,家庭债务较疫情前增加,家庭储蓄性财产缩小,基于持久收入消费理念,为平滑消费也会出现这种现象,以使消费满足不会发生太大波动。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