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焦点 上一版 下一版  

到手商品存明显瑕疵、赠品临期、预售期近2个月、退换货不畅……

“双十一”低价商品 不应低质低效

N法制日报

北京日报客户端

平时售价40多元的凡士林身体乳因为“双十一”活动只卖9.9元,还包邮,但收到货后发现实物粉色瓶子上却印着“×芝琳”三个字,只好退货;在某电商平台自营店购买一台笔记本电脑,可到手发现,电脑表面居然有多处划痕;有消费者遇到商家承诺48小时发货,但是7天过去了商家依旧没有发货……今年“双十一”,各大电商平台、直播间纷纷宣布“血拼”低价,但记者调查发现,低价营销的背后套路满满,有的玩文字游戏,存在虚假宣传,有的以次充好,还有的低价等于低效,商品迟迟不到货。退换货不畅、价保不落实等也在投诉平台被频繁提及。

受访专家认为,“双十一”需要降价保质“双到位”,市场监管等部门应加大对违法违规销售行为的查处力度,对多次违规者亮“红牌”。

新皮包上布满褶皱

退货三回才买到心仪商品

“‘双十一’在某电商平台自营店购买一台笔记本电脑,可到手发现,电脑表面居然有多处划痕,还有明显的磕碰痕迹。”想趁着“双十一”叠加优惠券后“低价”入手心仪产品的浙江杭州市民张勇感叹,“难道真的便宜没好货?”

同样有着“低价是否等于低质”困惑的消费者不在少数。

北京市民王月的遭遇更加曲折,先后退货三回,才终于在享受优惠的同时买到了目标商品。

“严重怀疑一开始发货的是次品。”自从11月2日收到在某电商平台购买的皮包,王月形容自己一直处于“暴怒”状态。

“幸好我拍了开箱视频,皮包的瑕疵太过明显了,上面布满大量明显不合常理的褶皱和纹路,皮包上印制的图案也不清晰。花正品的钱,即使是优惠价,也不能发这样的残次品啊,这包让人怎么背出去呀。”王月很愤怒。

最终在王月的反复交涉之下,客服提出以“只能写‘七天无理由退换货’,不能写商品质量问题”为条件答应了退货。

为了能在“双十一”优惠期间买到皮包的王月,又转战了其他电商平台,但同样遭遇了购物“滑铁卢”:第二次买的皮包,可能是被长期挤压的缘故,包体有点变形;第三次买的皮包,上面的铜牌处有块污渍,怎么也去不掉。她随后开始了第四次购物经历,这次终于买到了心仪的没有质量问题的商品,但“曲折”的购物过程让她直言“太累了”。

类似的“倒霉”经历不止王月一人遭遇。今年“双十一”期间,来自天津的刘华以优惠价买到一双左右脚不对称的运动鞋,“鞋子后面的品牌装饰条都印得不一样,特别明显,鞋子上还有线头”。

除了购买商品遇到以次充好问题外,一些赠品的质量也堪忧。“消费者觉得‘双十一’购物有很多赠品是占了便宜,而很多时候赠品是临期商品。”资深“剁手党”、北京白领李月告诉记者。

“七天无理由”

超时不能退?

“说是两天给我回复,可过了一周都没消息。商家态度强硬,问就是不退不换。”不久前,郭女士在某平台直播间看到一件风衣,售价339.9元。冲着新颖的造型,郭女士买下了这件衣服。几天后衣服到货,因为天气还不太冷,商家又说风衣属于标准尺寸,郭女士大概看了看样子,没有上身试穿便收了起来。

而当真正准备穿这件风衣时,她才发现商品有些货不对板。不但尺寸不标准,而且最相中的金属纽扣自动脱落了。“质量有点差呀!”郭女士联系商家希望退货退款,对方却称已经过了“七天无理由退换货”时间,拒绝退货。

超过七天,网购商品就没法退了吗?北京盈科律师事务所王冬梅律师解释,该规则并不能限制消费者在商品本身存在瑕疵或质量问题的情况下,要求退换商品的权利。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二十四条明确规定,在收到商品后发现商品质量有问题的,消费者可以要求卖家退货,并没有对退货的时间限制为七天内或者七天后。

预售期超长

现在下单12月才能发货

这个“双十一”,还有不少消费者被预售“背刺”了。

“现在有些商品的预售时间怎么这么长,30天预售、50天预售现象大量存在。”“双十一”期间,北京市民肖红准备入手一款价格号称“最低价”的羊毛大衣,发现现在下单竟然要到12月上旬才能发货。

肖红说,自己之前遇到过类似情况,即商品预售时间比较长,而且最后还可能发不了货。无奈之下,肖红考虑放弃购买这件大衣。她对商家为什么设置这么长时间的商品预售期很疑惑,还特意咨询了客服,但客服也解释不清楚。

除了这种预售,还有另一番意义的“预售”也十分“折磨”消费者——电商平台在“双十一”正式开始前设置预售期,也就是在11月11日开卖日之前,设置了为期20天左右的商品预售期。

有过多年零售行业从业经验的航越认为,从商家方面说,预售模式的确可以缓解库存压力。预售机制是品牌方和平台的双向需求,平台希望留住消费者的在线时长和打开频次,从而促成更多销量;品牌方则希望能提升运营效率、提高库存周转和物流周转率,降低运营成本。

虽然不乏消费者从大促预售模式得到了更大的实惠,但这些年,对预售的抱怨之声不绝于耳。除了超长预售期“折磨”消费者外,购买商品却迟迟等不来发货也是一大问题。

北京市民李芳10月31日晚上付款购买一款炒菜锅,但直到过了商家承诺的发货日期,也没有收到炒菜锅。

在社交平台,消费者的类似吐槽不在少数。有的消费者遇到商家承诺48小时发货,但是7天过去了商家依旧没有发货。有的消费者表示,客服第一次承诺11月5日前发货,到期后又承诺11月16日前发货。

忘付尾款订单被删除

预售体验感越来越差

一旦有消费者因为工作忙碌等情况忘记付尾款,预售体验就更糟糕了。北京市民赵曦就是如此。

“在一家电商平台,某品牌自营官方旗舰店预售一款气垫粉底液,我付了100元定金,但后来因为忙忘了这件事,结果错过了尾款支付时间,导致这个订单直接被删除。”赵曦回忆道。

“我先是问客服能不能再开通尾款支付,被拒绝。我又跟对方协商退还定金,但对方把预售规则发给我看,说‘定金退不了’。”在赵曦表示将进行投诉后,客服又称“定金是可以退的”,并操作将赵曦的100元定金做了退款处理。

11月9日,赵曦再次找到这款产品,发现在售价格和预售价格一模一样。在社交平台关于“忘了付尾款定金怎么退”的帖子随处可见。

对此,有从事消费者维权的律师向记者解释称,“预售定金不可以退”。根据法律规定,给付定金的一方不履行债务,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的,无权请求返还定金。相反,债务人履行债务的,定金应当抵作价款或者收回。也就是说,无论债务人是否履行债务,定金都是不退的。当然,如果当事人有证据证明合同无效的,可以主张对方返还定金。

“消费者在预售方面的体验感越来越差。”零售电商行业专家、百联咨询创始人庄帅直言,预售的花样变多了,规则也变得更复杂,这让很多消费者无所适从。

对此,不少消费者称,预售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传统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消费准则,往往使消费者的权益难以得到有效维护。

专家:

促销规则应公平合理透明

应加强对平台和商家监管

在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学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看来,商家开展各种促销活动无可非议,但所有促销活动必须依据一个公平合理、公开透明的促销规则,不能通过“格式条款”方式减轻或免除自身责任、限制消费者权利、加重消费者责任。

“商家也有责任、有义务将交易规则、商品信息等与消费者有重要利害关系的信息以显著的方式提醒消费者注意,要将促销的规则和商品信息真实、全面、准确地告知消费者,让消费者在充分知情的情况下自主选择。”陈音江说,如果确实存在消费者权益受到损害的情况,平台应该妥善处理消费者的合理诉求,畅通消费者维权渠道。

陈音江强调,玩“文字游戏”以误导消费者的方式可能会获得一定经济利益,但从长远来看,无法让消费者获得良好的消费体验,对经营者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同时,烦琐的叠加促销规则可能侵犯消费者知情权。

庄帅也建议,商家在大促的安排上,可以根据预售的情况,在生产和物流的安排上设置得更加合理和科学。

还有业内人士建议,应设立更为合理的预售规则,加强对商家的监管,确保商品预售能够真正带给消费者便利和优惠,而不是成为商家的营销噱头。同时,引导和规范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提高消费者的理性消费意识。

(受访消费者均为化名)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