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社会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私房手作”受追捧 吃着踏实吗?

外包装无产品信息、吃出异物……消费者频频“踩雷”;律师表示,如果买到“三无”私房手作食品可投诉举报或向法院起诉

张女士买到的“三无”产品

小梅购买到有头发的欧包

N海都记者 林雅璇 文/图

“最纯粹的手工美食”“不一样的味蕾体验”……近年来,各种主打“美味健康、0添加”的私房手作热卖。“私房手作”就是在私家厨房中手工制作的产品,有人认为这是“私人定制”,也有人认为是“三无产品”的代名词。那么,“私房手作”食品安全卫生有保障吗?制作过程、制作环境应该符合哪些要求?如果出现消费纠纷,是否存在维权风险?记者走访发现,福州“私房手作”无证经营现象普遍存在,有关部门表示存在“监管难”问题。

消费体验:

7个贝果个个“露馅”

没标原料和生产日期

记者在社交媒体平台上搜索“私房手作”关键词,出现各式各样的手工制作零食,其中烘焙类的蛋糕、面包等最多。这些“私房手作”食品大多宣称纯手工制作、原料品质上乘。大部分“私房手作”商家会将客户引流到微信上进行交易。

市民张女士曾在线上团购了一家私房面包店的贝果,到货后直呼“踩雷”。张女士说,7个贝果个个“露馅”,且存在大小不一的问题,克重差达到50克。“贝果露馅,卖家说是因为馅太多,其实是因为馅料分布不均匀;外包装上还没有写明原材料和生产日期。”根据张女士提供的图片,每个贝果都有透明塑料包装,包装外贴有一张便签,写着“制作日期为快递揽收当天”。“我也经常买私房甜品,正规的产品应该要有配料表、食品许可证编号、保质期和生产日期。”张女士说,她询问卖家是否有食品生产许可证,对方不予回答。

而大学生小梅近日在某家有35万粉丝的手作面包店购买了几个欧包,没想到包装还没拆开,就看到内有一根头发。“本来以为是小概率事件,但是粉丝群里陆续有人反映吃到塑料异物、头发等。”记者在该店铺的评论区也看到多名消费者称“吃到异物”。小梅认为,有生产许可证的“大店”尚且存在食品安全问题,小作坊的卫生更是难以保障。

根据卖家提供的图片,记者发现小规模家庭作坊的手作产品基本没有产品标签;部分线上手作店铺也没有食品生产许可证编号等信息。

经营状况:

扣去成本后没赚多少 “许可证”网上可买

家住恒力博纳广场附近的涂女士将“私房手作”当作自己的副业。“有一次尝试自制雪花酥,得到了亲朋好友的一致好评,我就想做点小生意。”涂女士说,目前客源并不稳定,大多是小区里的老顾客,“每天接几单,早晨6点就起来做,扣去成本后没赚多少”。

而夏季常在达明街摆摊的赵女士也同时在社交平台和微信朋友圈宣传自己的手作面包,声称“绝对不使用添加剂”。但赵女士说,生意并不是很好,因此目前只接受微信预订单。

记者走访了解到,几家福州本地的小规模“私房手作”均是通过微信转账的方式直接交易,而粉丝量较大的线上店铺则需要先进粉丝群,再通过微信团购小程序下单。

记者问及“私房手作”需不需要办理相关证件,涂女士表示“不需要”。而赵女士表示,线下开私房店需要办理营业执照、健康证和食品经营许可证或小餐饮小作坊登记证。“办理证件还需要租一间商铺,对于把‘私房手作’当副业的卖家来说成本太高了。”因而,她选择办理网上销售专用的营业执照和许可证,不需要商业店面地址。

记者搜索发现,由此也出现了新的“商机”:有人称只需要支付488元,提供姓名、地址和身份证号就可以在3天内办理好线上专用的营业执照和食品经营许可证。

部门回应:

存在“监管难”问题 发现无证生产可投诉

记者查询发现,在《食品安全法》中,首次对网络食品交易提出严管。根据第62条规定,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应当对入网食品经营者进行实名登记,明确其食品安全管理责任;依法应当取得许可证的,还应当审查其许可证。

对此,福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工作人员表示,在家里制作食品并售卖,理论上是不合规的,但“私房手作”存在监管难问题。“所谓的‘手作’,可能是个人之间的交易,或以朋友身份进行的定制,这就不在监管范围之内。如果消费者发现卖家无证生产,可以通过12315投诉。”

对此,记者采访了福建律师海都公益团福建闽天律师事务所的沈展昌律师。沈律师表示,“私房手作”食品如果没有生产地址、生产许可证、生产日期,属于“三无产品”,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的有关规定。购买者可向当地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投诉或举报。如果还解决不了,可以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或《食品安全法》的有关规定向法院起诉。沈律师提醒道,购买者要保存好相关购物凭证备用。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