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宋晖 苏韶华 吴雪薇 文/图
它瑰丽璀璨,传说是玉皇大帝心爱之物,曾价值连城;它巧夺天工,是最古老的人造材料之一,至今应用广泛;它内外明澈,象征灵感智慧,是“佛教七宝”之一。它,就是琉璃,千百年来,以脆弱的美好,征服了世界。
福建博物院“大唐盛世 法门珍宝——唐代文物精品特展”开展一个多月以来,观者如云,但如果不是文博专家特别介绍,你也许会忽略了其中的两件珍贵的古代进口琉璃。它们是如何来到中国的?又是怎样以奇精巧绝的异域风情在东西方文明的交流碰撞中绽放光华?
西施之泪 琉璃起源的美丽传说
关于琉璃的由来,我国流传着一个“情人之泪”的悲伤故事:
相传春秋时期,越国大夫范蠡督造“王者之剑”时,在废料中发现了彩石,越王感念其铸剑有功,赐给彩石并命名为“蠡”。西施前往吴国前泪别范蠡,并将“蠡”雕成的定情之物归还,民间称为“流蠡”。
越王勾践剑剑格上镶嵌的三块蓝色琉璃,证实了中国古代制作琉璃的原料,其实是青铜器铸造的副产品。
古文献中的“琉璃”“流离”“琉琳”“颇黎”“陆离”等,都是玻璃的古称。也有人把无色透明的称为“玻璃”,彩色半透明的称为“琉璃”。琉璃色彩斑斓,古人称之为“五色之玉”或“料器”,排在金银、玉翠、陶瓷、青铜之前,位列我国五大名器之首。汉代高等级葬具除了金缕玉衣,也包括琉璃,海昏侯刘贺身下就铺着一张琉璃席,由384块琉璃片用金丝连缀而成。
宋代以后,把低温彩釉陶制作的砖瓦等建筑构件称为“琉璃”,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就是明代大报恩寺琉璃塔。清康熙年间,内务府造办处专门设置琉璃器皿作坊“玻璃厂”,“玻璃”称谓从此广为流传。
盛世瑰宝 唐朝皇帝的御用琉璃器
“法门珍宝”与“海丝”有关,是此次特展的一个热门话题。
唐朝诗人韦应物对琉璃如此赞美:“有色同寒冰,无物隔纤尘。”记者在展厅中看到,与秘色瓷相邻展出的两件蓝色琉璃盘,一件刻有八瓣团花纹,一件素面无装饰。它们盘心微凸,形态相似,晶莹剔透有如深海蓝冰。
“这不就是玻璃盘吗?”“我家有个装水果的盘子和这个盘子很像。”展厅里,几位秋游打卡研学的鼓楼实验小学的孩子围着这两件蓝色琉璃盘议论。
“孩子们,这盘子可不是普通的玻璃盘,在唐代,这盘子可以说贵比黄金!”法门寺博物馆文博专家权飞现场介绍,当年,法门寺地宫一共出土了20件器型完整的琉璃器,可谓震惊世界。它们都是唐朝皇帝供奉佛指舍利的稀世珍品,其中14件是唐僖宗(公元873年—888年在位)本人供奉的,6件早于唐僖宗时期。研究结果显示,这些琉璃器,大部分应该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
时代最早的盘口细颈贴塑淡黄色琉璃瓶,内部依稀可见墨书的“真”“莲”二字,应是早期盛放舍利所用的器具,推测其产于公元6—7世纪的东罗马时期或伊斯兰早期地中海东岸,距今已有1400年以上历史,对研究东罗马或伊斯兰早期琉璃器有着重要学术价值。
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多件蓝色刻花琉璃盘,均为公元8—9世纪中东地区的伊斯兰玻璃制品,为早期伊斯兰与唐朝的文化交流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因为能完整保存下来的同类文物非常罕见。此外,过去一般认为伊斯兰釉彩琉璃的使用年代是12—15世纪,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罂粟纹黄色琉璃盘,原产地很可能位于伊朗东北部的内沙布尔,这一发现把世界盛产彩釉琉璃的时间至少提前了3个世纪。
□焦点
彩云易散琉璃脆
如何穿越漫漫丝路
考古发现,从先秦开始,就有不少来自异域的琉璃制品进入中国。
公元前10世纪,一种独特的镶嵌玻璃“蜻蜓眼”在地中海沿岸出现并开始盛行,经游牧民族带入中国后,受到了王公贵族的极度追捧,成为价比黄金的奢侈品“顶流”。甚至有人认为,与和氏璧并列的“随侯珠”,指的就是这种类似蜻蜓复眼的玻璃珠。
考古结果显示,春秋战国时期的很多高等级贵族墓中出现了“蜻蜓眼”的身影。曾侯乙墓出土的170多颗“蜻蜓眼”,虽然来自不同产地,但都是通过陆路从埃及或地中海东岸进口来的。
之后,越来越多精美的玻璃“舶来品”沿着古代丝绸之路来到中国。从古罗马帝国到波斯萨珊王朝、贵霜帝国,从汉代广西合浦港到辽代陈国公主墓、阿富汗贝格拉姆遗址10号房间,从做工精致的凸钉玻璃碗到玲珑迷你的耳瑱(zhèn)、剑璏(zhì),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古代玻璃器皿,惊艳了世人的目光。
杨绛先生在《我们仨》里有这样一句话:“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这句改编自唐朝诗人白居易《简简吟》里的“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如果说,从中国出发的高档瓷器,可利用同行的丝绸、茶叶等货物缓冲减震,那么,当年的异域商人又是如何携带薄而易碎的琉璃跨越葱岭(今帕米尔高原)和荒漠,或横跨大洋,漂泊万里来到中国,来到大唐的呢?
权飞解释道,丝路商旅可能会把琉璃存放于筐子中,在空隙处装填麦子并浇水,长出的麦芽互相攀缠,与琉璃等易脆货品形成牢固整体,起到了缓冲和减震的作用。
然而,丝路漫漫何其艰险,正像西晋文学家潘尼的《琉璃碗赋》所吟诵的那样,“济流沙之绝险,越葱岭之峻危。其由来也阻远,其所托也幽深。据重峦之亿仞,临洪溪之万寻……”即使千般保护,万般小心,能完好无损运抵中国,也是极为稀缺,其贵比黄金,也就不难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