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MA04版:花巷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传承千年仍在跳的舞蹈是他倔强的坚守

长柄彩球很重,要舞好各种花样需下苦功夫

郭锋表演踢球舞

N海都记者 柳小玲/文 池修铭/图

踢球舞又叫彩球舞、碰球舞,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体育游戏“蹴鞠”。今年47岁的郭锋是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泉州踢球舞代表性传承人,他11岁时就继承了父亲郭金锁的衣钵,学习踢球舞表演,逐渐成长为踢球舞的资深表演者。

回首过去36年,郭锋在教学、创作、表演、研究上,身体力行地推动踢球舞及其他闽南民族民间舞朝着更高的舞台发展和传承。日前,记者前往探访,了解他与踢球舞的故事。

觉得特别酷

就像孙悟空的金箍棒

采访当日,在福建艺术职业学院的舞蹈室里,我们见到了瘦瘦高高的郭锋。他踏着轻快的节奏,双手舞弄着长柄彩球,翩然起舞,为我们表演了踢球、碰球、抛球等,精彩极了。

“我的父亲是泉州踢球舞的第一代传承人,年少时在父亲的精心调教下,我也进行了训练,并不时参与演出,渐渐地也成为一名踢球舞传承人。”郭锋提起父亲,满满的自豪感。

他的父亲郭金锁是泉州拍胸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本报此前曾对其做过报道。其实,郭金锁还特别擅长踢球舞,他是靠踢球舞走上全国舞台的。

郭锋从小就跟在父亲身边陪他参加演出,记事以来,父亲是个万能的舞者,不仅会踢球舞、拍胸舞,火鼎公婆、梨园戏、高甲戏等其他闽南民间舞也演绎得格外精彩。但他印象最深刻的当数踢球舞,每每父亲举起长柄彩球,就像《西游记》里孙悟空的金箍棒一样,郭锋觉得特别酷。

11岁时郭锋进入父亲从教的福建省艺术学校就读舞蹈专业,开始跟着父亲真正系统性地学习踢球舞。

长柄彩球很重,对于当时还是个小孩的郭锋来说,要挥舞起来是挺吃力的一件事。郭锋在训练过程中,转球、绕球、抖球、抛球等基本动作,每天都要重复数百次,双手都长出了大大小小的茧子。不仅如此,挥舞的长柄还经常会打到他的头及其他身体部位,留下一块块瘀青。

“课堂时间有限,我有时回到家也拿着父亲带回家的长柄彩球练,家里空间太小,时不时就把家具刮出痕迹,但父亲不会因此发怒打骂我。”郭锋说道。后来,他在父亲的引导下,逐渐掌握了其中的技巧,只要懂得找准发力点,借力发力,再挥舞起来就变得特别轻松。

而专业的踢球舞,除了要学习基本技巧,还需要扎实的舞蹈基本功,郭锋每天早上都要起来练基本功,比如,翻跟斗、压腿等可以提升身体的舒展性,更好地展现踢球舞的魅力。另外,还需要掌握其他类型的舞蹈技巧,比如古典舞、芭蕾舞、现当代舞、民族民间舞等。“每种舞蹈都是别具一格的,但艺术是共通的,都能运用到踢球舞上。”

用了10年时间

才把精髓真正学到手

与班上的学生相比,郭锋多了儿子这重身份,父亲自然对他的要求更高些。“民间学抖、抛、绕、转基本动作,一两个月学会了,就可上街表演,但父亲格外严格,单单舞蹈基本功就要练两年时间,我也是用了10年时间,才把父亲的踢球舞真正学到手。”郭锋说道。因为他和父亲一样,在踢球舞上走的是舞蹈专业路线,对气息运动、空翻、技巧升华等都需要全方位学习。

“踢球舞要先学转球,要转得快,学会两手交换转,大概就需要1个月。”郭锋进一步介绍道。而抖球,需要球一直处于不停抖动的状态,抛球则要跟所有舞蹈配合起来,十分讲究演员之间的默契。“抖球、转球、抛球、绕球是踢球舞的风格形式,学会基本技巧后,就可以学技巧球了,有空翻、转身绕球等,增加技巧球更有趣更丰富,但只能增加一些,否则很容易被误认为是杂耍。”郭锋娓娓道来。

当掌握了这些技巧后,为了更深入研究踢球舞,郭锋时常会深入走访乡间请教老艺人。“踢球舞在闽南舞蹈中,基本是从戏剧里提炼出来的,是民间老艺人一代代传下来的。”他曾尝试将戏剧里的踢球舞应用到舞台上,收获颇多。

大学毕业后,郭锋调入福建省艺术学校舞蹈科担任父亲的助教,一起教习福建民间舞课程。他在父亲教学踢球舞的基础上,碰撞出更为鲜活的舞蹈形式,“到现在我可以让它飞跃起来踢,更丰富了”。

潜心保护和传承

助推走向更高舞台

随着多元素文化的渗透,社会不断进步,踢球舞渐渐被人淡忘,但他仍愿意坚持潜心从事保护和传承。

2013年后,随着国家层面对非遗文化的愈发重视,郭锋意识到,他有责任把踢球舞推出去,走向更高的舞台。“一定要走出去,让全世界人民都知道踢球舞。”郭锋说道。

他分外珍惜对外演出交流的机会,在福建省艺术节、中国民间艺术节、中国文博会等重要活动上,都能见到他表演的踢球舞。“进入校园教学后,更想马不停蹄地为踢球舞的赓续出一份力。”郭锋说道。从事闽南民间舞蹈教学22年里,他不仅在校内向学生传授踢球舞,还长期活跃在福建师范大学、华侨大学、集美大学等高校、高职高专院校、中学、中职校担任外聘教师,授艺近万名学生。他也时常深入民间课堂,在福、厦、泉的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中担任主讲教师,传承研究踢球舞。不仅如此,他还向全国推广踢球舞非遗文化,深入华南师范大学等全国各地高校开设踢球舞公开课,一边传授理论教学,一边结合实际表演。

在传承与教学中,郭锋不断创新与编写教材,他参与著作《闽南民间舞蹈教程》《福建民间舞教程》,为福建省高中编写了第一本民间教材《福建民间舞教材》。此外,主持完成中国艺术职业教育学会科研项目《闽南非遗舞蹈“彩球舞”的传承研究》等。

“父亲年龄大了,也希望踢球舞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如今,在他和父亲的保护传承下,有关踢球舞的理论书籍、影音教材都较为齐全,他丝毫不担心踢球舞的传承会出现断层问题。“现在我和父亲也把这项非遗传给了22岁的侄子,他是个热爱舞蹈的后辈,学得很用心,会带着这份责任接着传承下去。”郭锋说。

“泉州踢球舞完整保留了中国2000多年‘蹴鞠’传统技艺的精华,伴随中原文化南迁的脚步,从宫廷、官宦之家,流入民间,落足泉州,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对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史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郭锋说,作为一名舞蹈教师、非遗传承人,下一步他想为踢球舞创作出更多的舞蹈剧目,将它们都搬上舞台。舞台的绽放力很大,在当下传承传播的效果是最大的。

□点击

踢球舞 两宋时期传入泉州

踢球舞又叫彩球舞、碰球舞,源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体育游戏“蹴鞠”。这种游戏后来逐渐向两个方面衍变,一个是现代足球运动的雏形,另一个是舞蹈形式“踏(蹋)球舞”。

“蹴鞠”舞蹈形式在两宋时期随大批避乱的中原人南迁而传入泉州后,结合梨园戏科步,并吸收南少林武术动作,形成有一定科范程式的泉州踢球舞。经地方戏曲吸收、改造,泉州踢球舞的动作更加美化、舞蹈化,成为梨园戏《李亚仙》“亚仙踢球”的科范程式。同时,泉州踢球舞加入泉州高甲戏丑婆表演动作,诙谐戏谑,妙趣横生,使得这种舞蹈成为雅俗共赏的民间艺术,流传、影响了闽南各地。

2005年10月31日,泉州踢球舞被列入福建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