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史话 上一版 下一版  

医者问心 古代那些妙手神医

华佗

成都出土的医简中,“敝昔”就是扁鹊

《扁鹊行医》画像石上,扁鹊以“人首鸟身”的形象出现

扁鹊

张仲景

最近,电视剧《问心》热播,剧中的疲劳胸痛、急性心梗等案例,再次掀起观众对养生话题的关注。

说到养生,古代名医可谓“妙手回春”。一千多年前,神医华佗就发明了“麻醉药”给人做手术;扁鹊开创的“五色脉诊”,是后世公认的中医脉诊学的理论基石;“医圣”张仲景是史上第一位“坐堂医”……古往今来,正因为有医生的关切“问心”,病痛才能逐渐远离我们。

一千多年前就能做手术

《问心》中一台台心脏手术,精密而紧张,让观众的心脏不自觉地狂跳。外科手术现代才有?不,一千多年前就能做外科手术。

东汉末年的华佗,被尊为外科鼻祖。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他给关公刮骨疗毒,还给曹操治头风病,医术高明,人称神医。

若症结积在内,针药达不到,华佗会施以外科开刀术。他让病人饮用麻沸散,患者很快如醉死一般。开刀后缝好,再涂上药膏,伤口四五日就好了,患者没有痛苦,个把月病即痊愈。

不过,高超的医术,也给华佗带来了灾难。《江苏文库·研究编》之《江苏历代名人词典》中记载,华佗“曾为曹操治头风病,后被其杀害。徐州籍弟子樊阿将其头颅偷偷运回徐州安葬”。

华佗到底是不是中国人?

关于神医华佗,其实历史上一直都有争论。

1930年,陈寅恪先生在《三国志曹冲华佗传与佛教故事》中,认为“华佗破腹”是外来神话附会本国史实,引发了“华佗是印度人”“华佗医学来自印度医学”等假说。

后来,日本学者又提出华佗是波斯人。

怀疑华佗是外国人的学者常提出两个论据:其一,三国时做不了剖腹手术;其二,麻沸散的主要成分来自海外。

2001年,山东大汶口遗址发现一例开颅手术证据,距今已5000余年。在世界各地,类似证据多达30多处,古人连复杂的开颅手术都能做,怎能做不了剖腹手术?

医学史家李经纬先生提出,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医以外科为主,因战乱不已,人们有客观需求。其实,缝合术、消毒术、金创愈合术等,兽医一直在操作,华佗完全可能把相关技术应用到人身上。

世界上最早的麻药

为何失传了?

而华佗发明的麻沸散,是世界上最早的麻醉剂。不过,麻沸散并未流传下来。

唐代孙思邈记录了麻沸散配方:羊踟蹰三钱,茉莉花根一钱,当归一两,菖蒲三分,水煎服一碗。

羊踟蹰有剧毒,可麻醉人畜,但安全性差,与酒配合尤其凶险。此方未必是麻沸散原方,但它确实体现了华佗好用猛药的特点。

用药激进,不被正统医家认可,可能是麻沸散失传的原因。

有学者提出,按中医起名原则,麻沸散应含大麻,而有毒大麻属胡药。其实,《伤寒论》中有麻沸汤,只是“汤沸时泛沫之多,其乱如麻也”,并不是含大麻。古人将沸分很多种,比如糜沸、星沸、豪杰沸、云沸、蟹目沸等,麻沸也是其一。

可见,麻沸散可能不含胡药,完全本土制造,只是太猛,后来被放弃了。

2000多年前的医书重见天日

华佗的经历有点传奇,而神医扁鹊的传说也不少。

2012年,在成都天回镇老官山汉墓,出土了900余枚包含医学内容的简牍。经过十多年的修复、还原、研究,目前整理出930支医简、2万余字内容。

这些医简被整理为8部医书,今年,这8部医书已整理出版,被命名为《天回医简》,内容涉及经络、脏腑、针灸、汤药等医学知识领域,更是首次系统论述了中医脉诊原理。《天回医简》是国内迄今为止发现的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整、最具理论和临床价值的古代医学文献,证明2000多年前的中国医学已有较完整的理论与临床体系。

在医简的整理、修复过程中,多次出现“敝昔曰”的字样。在查阅西汉早期文献后,专家们发现“敝昔”就是扁鹊。而医简中所述“五色脉诊”也正是扁鹊所创,是后世公认的中医脉诊学的理论基石。

医简上的文字包括篆隶、古隶及隶书,因此判断医简的年代约为秦末汉初。根据医简当中极具特色的齐国方言推断,天回医简确为扁鹊、仓公所传医书(仓公为西汉时期神医,与扁鹊的医学体系一脉相承)。

扁鹊年轻时曾是宾馆管理员?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载:“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

扁鹊是我国第一位被正史立传的医家,然而由于医书失传,他的医术已久不可考。那么,扁鹊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扁鹊仓公列传》说,扁鹊年轻时本是一位普通的宾馆管理员,后来有一位叫长桑君的客人来投宿,扁鹊知道他不是一般人,对他非常恭敬。长桑君来来去去了十多年,有一天说要把医药秘方传给扁鹊。之后,长桑君就拿出一种药,让扁鹊和着草上的露水吞下去,然后把全部秘方都传给扁鹊。后来,长桑君就消失了。

扁鹊服药三十天后,双眼能够穿墙透视,也因此能够看穿人的内脏疾病,但他表面上还是为人切脉诊病。这自然是对扁鹊医术高超的神话说法。之后,扁鹊就有时候在齐国行医,称为卢医;有时候在赵国行医,称为扁鹊。

东汉时还有不少以扁鹊行医为题材的画像石,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扁鹊并非人形,而是以人首鸟身的形象出现。这样的想象,当然与扁鹊名“鹊”有关。

太守“坐堂行医”轰动四方

扁鹊有不少“粉丝”,东汉医学家张仲景就是其中之一。

张仲景少时读到扁鹊的故事,立志学医救人,四处拜师,精进医术。然而他出身于官宦人家,按当时的惯例要走仕途。

朝廷任命张仲景为长沙太守,当了官就不可随意出入民宅,张仲景却想当医生,这咋办?为了方便百姓就医,张仲景把诊所搬进公堂,每月农历初一、十五,大开衙门接诊。

太守坐堂行医前所未有、轰动四方,各地患者排队来找张仲景看病。此后,人们把坐在药铺里给人治病的医生通称为“坐堂医”。

东汉末年,董卓火烧洛阳城,天灾人祸,瘟疫横行。张仲景心忧苍生,辞官行医,博采众方,穷尽毕生心血,著成我国第一部临床医学专著《伤寒杂病论》。

此书以辨证论治原则,概括了中医选方用药法则,收录了两三百个中药方剂,被奉为“方书之祖”。它不仅为我国中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还惠及日本、朝鲜、新加坡等国,推动了东南亚的医学进步。

书中方剂在现代卫生保健中仍发挥着巨大作用,诸如治疗肺炎的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治疗急、慢性阑尾炎的大黄牡丹皮汤等,乃临床常用良方。

后世敬仰张仲景的医术和医德,尊他为“医圣”。

□知多一点

医生这个称呼

是怎么来的?

古往今来,医务人员便受到尊敬。在我国古代职业排序“九流”的多个版本中,“医生”这一职业一直稳居第二位,仅次于举子,故有“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之说。古代对医务人员有哪些尊称?

早在周代,对医务人员已有不同的称呼。当时将包括医生在内具有艺技的劳动者统称为“工”。《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曰:“问其病,知其处,命曰工。”并将医术高明的医生尊称为“上工”或“良工”。此后又将内科医生称“疾医”,外科医生称“疡医”,管理帝王饮食卫生的医生称“食医”。

秦代有两位名医,一位名“和”,一位名“缓”,因医术皆高明,且不计名利,后喻称医术高超、医德高尚的医生为“和缓”。

而今,“大夫”一词已成为医务人员的代称,在古代属多义词。大(dài)夫指医生,大(dà)夫为官名。

“大夫”作为官名,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君王之下设卿、大夫、士三级。隋唐以后,“大夫”为高官的称号。清代高级文官称“大夫”,高级武官称“将军”。

宋代开始设置以“大夫”为名称的医官。而医官中最高级的尊称“大夫”,其次称“郎中”,以下称“医效”“衹侯”等。“大夫”和“郎中”略有区别,一般将设馆从医(坐堂行医)的医生称作“大夫”,而把走串于乡间的医生叫作“郎中”或“方医”“铃医”。

其实,“医生”一词最早出现于唐代,但古代“医生”之名没有现在的医生之义,而是指在“医学”中就读的学生。

据《新唐书》记载,唐武德年间,高祖李渊在京城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医科大学——“医学”,直属太医署。贞观三年(629年),太宗李世民又在全国各州府设立“医学”。“医学”的学生有医生、针生、按摩生、咒禁生、药园生,其中的“医生”便是学习医学病理的学生。

“医生”作为医务人员的代称,是逐步演化而来的。因其救死扶伤,职业高尚,为诗人所赞咏。

南宋诗人范成大《书事》诗曰:“日日处方候脉,时时推荚禳灾。门外虽无车辙,医生卜叟犹来。”诗中的“医生”,即掌握医药卫生知识,进行疾病防治的人员。

(综合现代快报、洛阳晚报、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齐鲁晚报、央视)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