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田米 文/图
竹篾扎骨、彩绸当衣、彩笔勾勒……这些纯手工制作,每一道工序都必须专注、仔细。其中,彩扎人物的头用泥土雕塑;手指、脚趾等身体的许多部位用最细的铁丝绕纸制成,手指动作细致入微;头发是用羊毛线抽丝制成的。这些都是石狮市彩扎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李永芳制作彩扎时的一个个镜头。
彩扎从纸扎演变而来,纸扎品多用于红白喜事,也就是俗称的“糊纸”。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彩扎在闽南市场非常盛行。
艺术来自细致观察
从小看一遍就可做出来
李永芳今年56岁,石狮市永宁镇洋厝村人,是石狮市彩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从爷爷到父亲再到李永芳自己,三代人一直从事彩扎手艺。“家里从事彩扎手工,自己都要来帮忙的,只要没上学就给父亲打下手,也得到他的真传。”李永芳说。
据李永芳介绍,记得当年,他父亲会边做边讲制作作品的历史背景和内容故事,并把制作的地方人文都说一遍,当时他边听边学,有时看一遍自己就能做出来。
他回忆说,在13岁的那年,他就可以把一个历史人物像或者佛像独立制作出来。“做穆桂英、三打白骨精,这些都是八十年代初看电影知道的,看一遍就把画面印在脑海里,回到家里就琢磨用彩扎做出来,没过几天还真做出来了。”李永芳说。
他的二姐李丽真对弟弟的天赋也是赞不绝口,说着还不忘竖起大拇指。李丽真说,在小弟11岁时,为了做一只小鸟,因为没有颜料,弟弟就用家里生锈的刀磨出来的锈水当作颜料,给制作的鸟上色。经过他上锈水色的鸟儿,放在他做的桃花树枝上,跟刚好栖息在树枝上的麻雀几乎一模一样,难辨真假,很是漂亮。
艺术来自最严要求
最好的手艺总是被点赞
李永芳有自己的原则,为了保证质量,他不会随便接单,接了就要做到最好。
他记忆很深刻的一次是在石狮与晋江交界处的梧坑村,当时有一座庙慕名邀请他做王爷像。
“答应什么时候交货就什么时候交货,做神像之前,一般先选黄道吉日,把主心骨和用竹篾扎的基础做成。”李永芳说。
他在庙边上做王爷像时,每天都有老人值班来看场所,当他把整个骨架和内里做好,村里的老人赞不绝口:“赞赞!不愧是‘七匹狼’的!”表扬李永芳手艺果然名不虚传,口碑在外,名声远扬。
李永芳说,当时王爷像那种威严、气势等在还没做外面衣裳时就突显出来了,等完全做好的时候,王爷像那种艺术中的美感与庄严,让来观看的老人家纷纷竖起大拇指。
“妆塑历史人物或者神像,大一点不能一气呵成,大概三天做好一尊吧,如果材料都是准备好的,大概两天可以做好一尊。”李永芳对记者说,他从小做到现在,在高峰期的时候每年做上千尊,有的时候一天就要交货十几尊,这些都是看日子交货的。
艺术发展需要传承
将无保留传授技艺
“以前没时间出去走走,整天都很忙,手工活做个不停。”李永芳说,现在他闲了下来,石狮、澳门两边跑,没事的时候创作一些石狮市地标性的作品,姑嫂塔、六胜塔、石狮市标这些都是新作品。以后还会做一些泉州世遗点如泉州府文庙、天后宫、清真寺等的作品。
李永芳说,他目前共收了十来个徒弟,只有两个还在做,一个在香港,一个在石狮,其他的都转行了,“现在没人要做了,年轻人都不学了,学了也不做了,这种纯手工的活,不知道会不会失传。如果有年轻人愿意学,我会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据石狮市文体和旅游局副局长蔡志坤介绍:“上世纪六十至八十年代,泉州‘彩扎人物’与北京‘绢人’、广东‘纱灯人物’并称全国三大人物造型手工艺品,而泉州‘彩扎人物’是最为逼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