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MA01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老有所养 泉州提升老年人幸福感

泉州加大养老领域惠民生补短板力度,支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出台补贴措施,提升养老质量

N海都记者 沈舜枝

“住不上”问题全面解决;“住不起”问题有效缓解;“住不好”问题明显改善……昨日,泉州市民政局召开“泉州市养老领域惠民生补短板”专项行动新闻发布会,泉州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陈劲松介绍了全市人口老龄化基本情况以及近年来泉州养老服务亮点和成果,对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和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获得感相关保障措施等予以解读。据悉,今年,泉州市被民政部、财政部列入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项目地区,获得中央专项补助资金2839万元,为近十年民政争取中央项目资金最多的一次。

60岁以上老年人超128万

2030年将达200万

据介绍,目前,泉州全市户籍总人口774.92万人,其中60周岁以上的户籍老年人口为128.67万人,65周岁以上的户籍老年人口为91.29万人,80周岁以上的户籍老年人口为17.6万人,百岁老人有572人,其中年龄最高的109岁。

据悉,泉州属于人口净流入城市,人口老龄化率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但呈现基数大、增速快、高龄化特点,预计到2030年60岁以上老年人将达200万人。

养老服务站全覆盖

“住不上”问题全面解决

截至今年10月底,全市入住养老机构老年人4876人,共有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2834所,基本实现一县一社会福利中心、一乡镇一敬老院、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站全覆盖、街道和重点乡镇养老服务设施全覆盖、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全覆盖,并与“党建+”邻里中心养老服务项目相结合,实现养老服务与社区建设的资源整合、业态融合、功能聚合,推进居家、社区、机构相融合的“全龄化”社区养老模式。“住不上”的问题全面解决。

兜底保障,“住不起”问题有效缓解

充分发挥公办养老机构及公建民营养老机构兜底保障作用,重点为经济困难失能失智老年人、计划生育特殊家庭老年人提供无偿或低收费托养服务;全市均出台低保、计生特殊家庭完全失能老年人护理补贴政策;推动各县市区出台本地户籍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补贴政策;推动7类困难老年人的居家养老上门服务。老年人“住不起”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破解养老服务行业良莠不齐、监管薄弱难题。养老服务质量明显提升。全市五星级养老服务机构7所、照料中心1所、幸福院41所,四星级养老服务机构11所、照料中心10所、幸福院61所。守住养老机构安全底线,强化安全生产和消防安全管理。养老服务质量持续加强,“住不好”问题明显改善。

推进社会养老

系列补贴民办养老机构

出台养老服务“1+N”政策体系,消除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方面政策落实难、准入审批难、融资贷款难问题。推广“公办民营、公租民营、公助民营、公建民营”等运营模式,推进社会力量、民营企业成为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主体。今年引入泰康养老进入泉州,填补泉州高端养老的空白。截至今年9月底,全市共有注册登记养老服务企业351家,涉老类社会团体901家,民非企业39家。

对于民办养老机构,政府出台了一系列补贴措施,对民办非企业新建或改建的养老机构,给予每张床位10000元的一次性建设补贴;对租赁房产开办的,给予每张床位5000元的一次性建设补贴,分五年拨付。对民办非企业运营管理的养老机构,给予床位运营补贴,按实际入住老年人给予每人每年2000元补贴。

在养老机构设施建设方面,申报城企联动、普惠养老项目获批的,最高可给予每床3万元建设补贴。

入职奖补激励

保障养老服务用工

提升养老服务质量,人才队伍是关键。泉州政府鼓励泉州高校设立养老相关专业,开展职业教育,免费培训养老管理人员和护理员,截至今年9月底,全市已培训养老从业人员2万多人次。

打造泉州市华光养老服务中心、泉州江南老年颐乐园为福建省养老服务人才实训基地。出台在养老机构从事康复护理等大中专毕业生学费奖补和一线从业人员入职岗位奖补激励政策,最低奖补3000元,最高奖补1.2万元。每两年举办泉州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竞赛,设置“市五一劳动奖章”“市技术能手”“市三八红旗手”“市金牌工人”等奖项,促进养老护理员的职业技能水平和养老院的服务质量提高,同时也提升养老护理员的社会地位和职业荣誉感。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