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黄义伟 毛朝青 文/图
又是一年秋冬交会之际,被誉为“中国紫菜第一村”的莆田湄洲湾北岸经济开发区蒋山村海面上,渔船穿梭在2000多亩的深海养殖区里,美如画卷。连日来,蒋山村200多户养殖户抢抓晴好天气,忙碌收晒今年的“头水”“二水”紫菜,“海上菜园”一派丰收景象。
昨日,记者在蒋山村紫菜养殖海域看到,成片的紫菜在海里蔓延开来,犹如稠密的黑色丝带在水中舞动,潮水退去,紫菜露出海面,整齐地排列在浅滩上。
当地的村民身着防水连衣裤,穿梭在紫菜田里,用手轻轻在长满紫菜的麻绳上,一薅、一抓,一把又滑又细的紫菜便采摘好了。
采摘完的紫菜需要马上晾晒,才能最大程度保留其原始味道。在浅滩的不远处,不少养殖户将刚刚采收上来的紫菜,摊开平铺在竹垫上,紫菜在一匀一铺一拍之间,变得平整得当,厚薄均匀,享受着“日光浴”和海风吹拂。
“种紫菜很辛苦,天气多冷都得下海,最忙的时候,一天得泡在水里十来个小时。”当地村民告诉记者。据介绍,种紫菜大概需要40天的时间,开始的时候,妇女们要去捡海蛎壳,然后用细绳一个个串起来,挂在竖立在海里的一排排竹竿上,好像一串串风铃,渔民们会将带着紫菜苗的海水泼向一根根竹竿上,泼苗后,紫菜种植就算完成了,等自然生长40天左右,就能采摘,这就是头水紫菜。
而收获紫菜也很辛苦,为了抢时间卖个好价钱,天没亮就得戴探照灯下海,众人一起推那长满紫菜的“竹排”到浅水滩上,然后从一根根绳索上使劲把紫菜捋下来,放进筐里,也有的用剪刀,紧贴着绳索边缘往下剪。
“头水”紫菜即每年第一次采摘的紫菜,品质最好,往后采摘的紫菜称之为“二水”“三水”。蒋山村紫菜养殖户叶丽英说,今年“头水”紫菜大丰收,产量不错,品质也好。
北岸经开区蒋山村被誉为“中国紫菜第一村”。这片海域,海水营养丰富,海滨的周边遍布小山坳,为紫菜基地筑起一道天然保护屏障,抵御秋冬的季节性强风,水温和流速均十分适宜紫菜的生长。沙细土软,常年不冻不淤,其得天独厚的生态地理优势,造就了蒋山紫菜的优良品质。
“今年蒋山村用的紫菜苗大部分来自于我们育苗基地生产的紫菜苗,所以紫菜长势更快,品质更高。”蒋山村驻村第一书记林健说,今年养殖紫菜的海域面积2000多亩,预计产值可达700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