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柳小玲/文 池修铭/图
踢球舞又叫彩球舞、碰球舞,源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体育游戏“蹴鞠”。今年47岁的郭锋有着丰富的福建民间舞教学经验,他11岁时就继承了父亲郭金锁的衣钵,学习踢球舞表演,逐渐成长为踢球舞的资深表演者,是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泉州踢球舞代表性传承人。
回首过去36年,郭锋在教学、创作、表演、研究上身体力行地推动踢球舞及其他闽南民族民间舞朝着更高的舞台发展和传承。日前,记者前往探访,了解他与踢球舞的故事。
觉得特别酷
就像孙悟空的金箍棒
采访当天,我们见到了瘦瘦高高的郭锋,他踏着轻快的节奏,双手舞弄着长柄彩球,翩然起舞……
“我的父亲是泉州踢球舞的第一代传承人,年少时在父亲的精心调教下,也成为一名踢球舞传承人。”郭锋停下脚步,提起父亲,满满的自豪感。
他的父亲郭金锁是著名的泉州拍胸舞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很多人知晓的是,郭金锁还特别擅长踢球舞,他是靠踢球舞走上全国舞台的。原来,1956年,年仅18岁的郭金锁曾参加全国民间舞蹈汇演,表演的《彩球舞》获得全国十大优秀舞蹈之一,还获得优秀演员奖,随后进入中南海,在怀仁堂为毛主席等中央首长献演。
郭锋从小就跟在父亲身边陪他参加演出,记事以来,父亲是个万能的舞者。但他印象最深刻的当数踢球舞,每每父亲举起长柄彩球,就像《西游记》里孙悟空的金箍棒一样,郭锋觉得特别酷。
11岁时郭锋进入父亲从教的福建省艺术学校就读舞蹈专业,开始跟着父亲真正系统地学习踢球舞。他印象深刻的是,第一堂课时,父亲先为学生们表演了一段踢球舞,彩球在他身上一直滚,滚得很快,很是灵活,学生们看得都痴迷了,引得阵阵掌声。紧接着,他分解出一个个动作,耐心地教学生,每个动作都很细致……
长柄彩球很重,对于当时还是个小孩的郭锋来说,要挥舞起来是挺吃力的一件事。郭锋在训练过程中,转球、绕球、抖球、抛球等基本动作,每天都要重复数百次,双手都长出了大大小小的茧子,有时身上也会擦破皮。
而专业的踢球舞,除了要学习基本技巧,还需要扎实的舞蹈基本功,郭锋每天早上都要起来练基本功,比如,翻跟斗、压腿等可以提升身体的舒展性,更好地展现踢球舞的魅力。
用10年时间
才学到踢球舞精髓
与班上的学生相比,郭锋多了儿子这重身份,父亲自然会对他的要求更高些。“民间学抖、抛、绕、转基本动作,一两个月学会了,就可上街表演,但父亲格外严格,单单舞蹈基本功就要求练两年时间,我也是用了10年时间,才把父亲的踢球舞真正学到手。”郭锋说道。因为他和父亲一样,在踢球舞上走的是舞蹈专业路线,对气息运用、空翻、技巧升华等都需要全方位学习。
“踢球舞要先学转球,要转得快,学会两手交换转,大概就需要一个月。”郭锋进一步介绍道。而抖球,需要球一直处于不停抖动的状态,抛球则要跟所有舞蹈配合起来,十分讲究演员之间的默契。“抖球、转球、抛球、绕球是踢球舞的风格形式,学会基本技巧后,就可以学技巧球了,有空翻、转身绕球等,增加技巧球更有趣更丰富,但只能增加一些,否则很容易被误认为是杂耍。”郭锋娓娓道来。
踢球舞中,缺了彩婆的角色,是不完整的。彩婆的元素更丰富,有木偶的巧、掌中偶的灵、剪纸偶的活、高甲戏的韵、梨园戏的俏,包含了诸多闽南特色文化舞蹈风格。因此,彩婆的动态元素教学更为繁杂,持长柄彩球的舞者需要一对十多位彩婆,每位彩婆的动作都需要独一无二的,要扮演转化十多个角色,这样才能使人赏心悦目。
当掌握了这些技巧后,为了更深入研究踢球舞,郭锋时常会深入走访乡间请教老艺人。“踢球舞在闽南舞蹈中,基本是从戏剧里提炼出来的,是民间老艺人一代代传下来的。”他曾尝试将戏剧里的踢球舞应用到舞台上,收获颇多。而采风后他感触最深的是,父亲很伟大,把这些内容都教给了他,甚至在此基础上提升了高度。“以前踢球舞是以脚踢为主,随着时代演变,上世纪50年代,父亲从戏剧里提炼出改成舞蹈,头、脚、手、肩膀都要上,使得踢球舞更美观,更具观赏性。”
大学毕业后,郭锋调入福建省艺术学校舞蹈科担任父亲的助教,一起教习福建民间舞课程,在父亲教学踢球舞的基础上,碰撞出更为鲜活的舞蹈形式。“我自行改编了其中的一些动作。”父亲一开始大怒,后来发现儿子改得还不错,便也默许了。“到现在我可以让它飞跃起来踢,更丰富了。”郭锋介绍道。
潜心传承
助推走向更高舞台
2013年后,随着国家层面对非遗文化的愈发重视,郭锋意识到,他有责任把踢球舞推出去,走向更高的舞台。
他分外珍惜对外演出交流的机会,在福建省艺术节、中国民间艺术节、中国文博会等重要活动上都能见到他表演的踢球舞,收获好评称赞。“进入校园教学后,更想马不停蹄地为踢球舞的赓续出一份力。”郭锋说道。从事闽南民间舞蹈教学22年里,他不仅在校内向学生传授踢球舞,还长期活跃在福建师范大学、华侨大学、集美大学等省内高校、高职高专院校、中学、中职校担任外聘教师,授艺近万名学生。
他也时常深入民间课堂,在福、厦、泉的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中担任主讲教师,传承研究踢球舞。不仅如此,他还向全国推广踢球舞非遗文化,深入华南师范大学等全国各地高校开设踢球舞公开课,一边传授理论教学,一边结合实际表演。
在传承与教学中,郭锋不断创新与编写多篇教材,获得业内认可。其教授的福建民间舞教程2010年被福建省教育厅评为福建省高职高专精品专业课程,2014年所授的课程——福建民间舞推出的“发挥福建民间舞课程作用,培养民族舞蹈传承与创新人才”荣获福建省教育厅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此外,主持完成中国艺术职业教育学会科研项目《闽南非遗舞蹈“彩球舞”的传承研究》等。
“父亲年龄大了,也希望踢球舞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得到发展,我们这一代不是一味地传承,我们要传承它的精华,这个是我们的使命。”如今,在他和父亲的保护传承下,有关踢球舞的理论书籍、影音教材都较为齐全,他丝毫不担心踢球舞的传承会出现断层问题。“现在我和父亲也把这项非遗传给了22岁的侄子,他是个热爱舞蹈的后辈,学得很用心,会带着这份责任接着传承下去。”郭锋说。
“泉州踢球舞完整保留了中国2000多年古老‘蹴鞠’传统技艺的精华,伴随中原文化南迁的脚步从宫廷、官宦之家,流入民间,落足泉州,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对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史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郭锋说道。作为一名舞蹈教师、非遗传承人,下一步他想为踢球舞创作出更多的舞蹈剧目,将他们都搬上舞台。舞台的绽放力很大,在当下传承传播的效果是最大的。
□相关链接
踢球舞又叫彩球舞、碰球舞,源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体育游戏“蹴鞠”。自汉代始,“蹴鞠”逐渐为达官显贵和平民百姓所喜爱。这种游戏后来逐渐向两个方向衍变:一个是现代足球运动的雏形;另一个是舞蹈形式“踏(蹋)球舞”,在唐代就很盛行,唐人有《内人踢球赋》载述。
“蹴鞠”舞蹈形式在两宋时期随大批避乱的中原人南迁传入泉州后,结合梨园戏科步,并吸收南少林武术动作,形成有一定科范程式的泉州踢球舞,经地方戏曲吸收、改造,泉州踢球舞的动作更加美化、舞蹈化,成为梨园戏《李亚仙》“亚仙踢球”的科范程式。同时,泉州踢球舞加入泉州高甲戏丑婆表演动作,诙谐戏谑,妙趣横生,使得这种舞蹈成为雅俗共赏的民间艺术,流传、影响了闽南各地。
2005年10月31日,泉州踢球舞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福建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