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MA01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企业准入更便捷 市场竞争更公平

泉州创新举措打造市场化、法治化、便利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更大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助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N海都记者

黄晓蓉

准入门槛更低、登记流程更快、政策帮扶更优……11月22日上午,“泉州市市场监管领域营商环境持续提升”专项行动新闻发布会召开,泉州市市场监管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德雄介绍了泉州近年来服务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做法与成效。为贯彻落实中央、省、市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文件精神,日前,泉州市市场监管局从五个方面出台了18条具体措施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登记流程更快 政策帮扶更优

经营主体准入门槛更低。我们推行住所自主申报制、集群注册、住所(经营场所)标准化、“一照多址”等多项改革,降低准入门槛。

登记流程更快。推行“一窗通办”“免申即办”“多证合办”等改革,实行“一套材料、一窗受理、合并审批”,减材料、减时间、减环节;实行个体工商户开办全程“一网办”“零跑腿”,有力促进全市经营主体蓬勃发展。截至10月底,全市经营主体150.69万户,连续十年位居全省地级市首位。

政策帮扶更优。加大“个转企”扶持力度,支持保留字号、延续许可审批,今年来共有506家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为企业。在全省率先试点“歇业备案”制度,经营困难市场主体可以申请歇业,保留主体资格,今年来共有46家企业办理歇业备案。

全省率先实施包容审慎监管

市场监管部门开展民生领域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专项执法行动,查办不正当竞争案件22起,罚没243万元。组织全市各级各部门清理废除含有地方保护、市场分割、指定交易等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政策,确保市场公平竞争。

市场监管部门还开展涉企违规收费整治。组织供水供电供气企业、商业银行开展自查自纠,清退违规收费金额138万元,查处案件3起,罚没223万元。强化网络交易第三方平台的常态化综合治理,督促平台经营者落实主体登记、产品质量等责任义务,强化对早期违法行为的约束和纠正,督促平台企业依法履行经营主体责任和社会责任。

泉州在全省率先实施包容审慎监管,制定不予处罚清单135条,推行“首违不罚”“轻违不罚”。制定信用修复8条措施,让受罚经营主体尽快恢复经营。措施出台以来,全市移出企业经营异常名录或取消个体工商户异常状态标注15.23万户;移出严重违法失信名单516条。

中小企业质量帮扶更加到位。深入开展小微企业质量提升工作,首批确定45家光电产业制造、鞋业制造、建材产品、纺织服装制造等行业小微企业,帮扶指导建立或完善质量管理体系。

专利发展与保护更加有力。泉州从创造端发力,率先建设专利授权“快通道”,全市年度专利授权量连续12年居全省第一位。

五个方面18条措施 助力泉州民企发展

日前,泉州市市场监管局制定了《关于发挥市场监管职能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从五个方面出台了18条具体措施。

优化民营经营主体准入方面包括:持续提升开办便利度、支持企业创新发展、优化食品经营许可审批流程、支持药品零售企业重组以及简化特种设备安装改造修理告知手续。提升民营经营主体综合竞争力方面包括:实施质量技术帮扶、大力实施标准化战略、推进小微企业认证提升、加强企业合同信用行为管理与服务。强化知识产权保护运用方面包括:加大高价值专利培育力度、加强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提升打假维权服务水平。创新监管执法方式方面包括:优化信用修复服务、开展信用提升行动、实施包容审慎监管。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方面包括:促进平台规则透明和行为规范、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开展涉企违规收费整治。

《若干措施》提出持续提升开办便利度、优化许可审批流程、支持“研究所”名称使用、畅通专利预审渠道等措施,为民营经营主体发展提供更有温度的服务环境。《若干措施》聚焦民营经营主体在质量提升、技术转化、自主创新等方面的问题瓶颈,强调发挥知识产权运用与保护、质量技术帮扶、认证提升、标准体系建设等作用,帮助民营经营主体提升创新创造能力。《若干措施》还提出优化信用修复服务、加强合同规范指导、实施包容审慎监管、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等举措,助力民营经营主体心无旁骛推动高质量发展。

下一步,泉州市市场监管局将进一步创新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打造市场化、法治化、便利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更大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努力谱写好民营经济强省战略的泉州发展新篇章。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