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罗丹凌
随着新一轮冷空气南下,福州开启“速冻”模式。与冷空气一同到来的,还有大批从北方飞来越冬的冬候鸟。
在闽江河口湿地,白鹤、勺嘴鹬、黑脸琵鹭、凤头麦鸡、鸿雁、小天鹅等珍稀候鸟的身影陆续出现,它们或成群结队或单飞而来,让冬日的湿地生机勃勃、野趣盎然。
近年来,福建省开展退养还湿、河道综合整治、海漂垃圾治理、恢复植被多样性等一系列生态修复工程,自然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每年春秋两季都吸引大批迁徙候鸟停歇觅食、繁衍生息。
鸻鹬最先抵达 白鹤组团作客
今年,最先抵达的“客人”是鸻鹬鸟种,雁鸭类冬候鸟紧随其后。
当然,一些高贵的“客人”也爱在湿地栖息。比如,被誉为“闽江三宝”之一的国家一级保护鸟类勺嘴鹬已经抵达。它长得乖巧,嘴形酷似饭勺。据福建闽江河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监测,目前已发现4只勺嘴鹬,数量为历年最多。此外,有着“鸟中熊猫”之称的中华凤头燕鸥也来“留宿”。
“近年来,闽江河口湿地通过实施退养还湿、互花米草治理等措施,实现生态蝶变。今年,我们发现来越冬的候鸟数量明显增多。”福建闽江河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高居娟说道。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湿地也监测到了“稀客”——白鹤。高居娟说,正常情况下,白鹤一般不会到福建越冬,它们的“根据地”在江西鄱阳湖一带,而今年已监测到至少3只白鹤在闽江河口湿地作客。
那么,白鹤为何在福建出现?福建省观鸟协会常务副会长杨金认为,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气候忽冷忽热,导致部分冬候鸟继续南迁;二是环境改善,闽江河口湿地生态环境越变越好,也会吸引冬候鸟前来。
修建观鸟栈道 提倡静音观赏
每年的11月底至12月初,是越冬候鸟迁徙的高峰期。它们会在湿地“暂住”至次年1月,再前往北方。爱观鸟的你可以趁此机会来追随候鸟南迁的脚步,看看湿地里来了哪些候鸟朋友。
“闽江河口国家湿地公园里修建了观鸟栈道和观景休憩亭,专供游人观鸟、赏鸟。”福建省观鸟协会副会长郑怀舟也给记者发送了一份观鸟指南:观鸟时,应采用远观的方式(望远镜)观赏,不要大声喧哗,要尊重鸟类。
郑怀舟说,如果想观赏到雁鸭类候鸟的进食过程,推荐在清晨7时许前后去观鸟屋。此外,市民还应查询当日的潮汐水位,潮水退去时,潮间带露出,此时鸟群更明显集中,更容易观察。
□链接
闽江河口湿地20年蝶变
今年4月至9月,被誉为“神话之鸟”的中华凤头燕鸥如期造访闽江河口湿地,这种较为罕见的濒危鸟类,曾长期消失在人类视线中。近年来,它们每年都会到闽江河口湿地“报到”,引来众多观鸟爱好者。
作为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通道的重要驿站,闽江河口湿地是我国单位面积水鸟种类和数量分布最多的区域之一,吸引了中华凤头燕鸥、勺嘴鹬、黑脸琵鹭等珍稀濒危鸟类栖息觅食。
但在21年前,闽江河口湿地受人类活动和生产影响,生态一度濒危。2002年4月,看到专家呼吁抢救性保护闽江河口湿地资源的材料,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明确表示“必须重视对湿地的保护”,自此开启了闽江河口湿地“生态保卫战”:
2003年,闽江河口湿地县级自然保护区设立;2007年,该湿地升格为省级自然保护区;2013年,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15年,获批建设国家湿地公园……
卫星遥感照片显示,多年来闽江河口湿地“人退地进”清晰可见:本世纪初,遍布养殖场和鱼塘的画面呈现大片的黑色,如今绿色连片成面,与蓝色海洋形成美丽画卷。
21年久久为功,闽江河口湿地从濒危到“重生”。近年来,闽江河口湿地先后荣膺“中国中华凤头燕鸥之乡”“中国十大魅力湿地”等称号,入选2020年国家重要湿地名录,今年2月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如今,越来越多人参与到闽江河口湿地保护中来,谱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动人篇章。(新华)
(图片均为闽江河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提供)